海山端午情
2025-05-30 09:56:29 來源:平潭網 作者:詹立新兒時的端午,稱為“五日節”或“午日節”。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農歷五月初五,五對應地支“午”,故稱端午、端五、午日、端陽……不一而足。舊時平潭人有“四年八節”之稱,四年即指最隆重的四個節日——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端午重要性由此可見。
舊時的平潭,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菖蒲,既有象征意義,又有實際功效。他們還將雄黃研磨成末,泡在酒里制成雄黃酒,或喝或噴灑,有殺毒的功效。此外,還需將酒涂抹孩童的額頭。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平潭城關,海水直逼碼頭,海上龍舟競渡熱鬧非凡。隨著竹嶼口填堵,龍舟賽項目消失。
早年平潭物資匱乏,當時我們正是急需營養的年齡段,孩子們盼望過年過節,其實并不懂年節歲俗的文化含義。那時,平潭人在端午節會煎面餅,吃上香噴噴、滿帶油脂的面餅和其它美食,是當時最快樂的事情。憶往昔,媽媽還會做粿做包,孩子們則幫忙燒火、印制精美的粿面……
粿是以面粉發酵蒸制成的包子,呈圓形,用不同花紋的木制粿印模印制。蒸制時,以香粿葉鋪底,經蒸熟后即成。這種葉子味道極其香潤,沁人心脾。近日才得知,這種植物被稱為“艷山姜”,具有藥用價值。
今日,我們想念兒時的味道,無非是想念青春年少的美好,以及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這是濃濃的人間至情,誰又能抵擋?
歲時節令,隱藏著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平潭受閩臺傳統文化的影響又生成獨特的海島民俗,節俗之中傳承著海島人民生活的幸福密碼。愿地久天長,愿福滿人間!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