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映錚:海風吹不散清幽的夢
2025-05-17 10:15:11 來源:平潭網海風吹不散清幽的夢
作者:映錚
北港村的小巷子,高低錯落,跨步其間,有種時光慢下來的安適。薄而輕的春風被海浪挾裹,一遍一遍試探著我們,直到也有了略腥微咸的海味。
這里有傳說中“會唱歌”的石頭,它不僅能用來建房子,還能用來壓瓦片,也能用來彈奏一曲《小星星》和《茉莉花》。遠遠望去,鱗次櫛比的石厝似隨意又寫意地列陣駐守島上,守著漁村里的舊時光和日新月異的變遷。走在北港村后的環島路上,只見白色的風車搖動千層蔚藍色的浪,在海風里一圈又一圈轉動。跟江南那些細細軟軟,生怕驚動了誰的水波不同,這里的浪頭一個接一個,綿延不斷。“險峰臨海立,岸卷千堆雪。”此刻,石頭與海蕩漾起激昂壯闊的一曲,守望海島的鄉愁。
向導翁偉強先生是本地人,他把半生芳華都獻給了平潭建設發展。他幽默健談:北港現在被稱為最文藝的漁村。改革開放之初,還只是“光長石頭不長草,風沙滿地跑”的荒僻之地;如今,這里不僅是迎接游子歸鄉的旅游文創村,更是嵐臺融合鄉村旅游的新示例。從前,漁民用一雙雙劃槳的手,打通了山海相隔的距離,打出了“中國隧道之鄉”的名氣,讓“詩與遠方”一路暢行。
了解平潭,還得到中國考古博物館殼丘頭分館一探究竟。殼丘頭的名字特別具象,又特別深遠:貝殼堆成了山丘。是誰把它們堆成了山丘,又是誰發現了這個秘密?在展廳里,能看到平潭先民向海而生、馭風而行的身影,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見證著先民們耕海牧洋的歷史,同時也沉淀著史前海洋文化與南島語族的航海智慧、人文精神,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另一重內涵。
出海捕魚,收網沽酒。石厝里飄出的咖啡香和國風音樂打開了漁家人生活的新格局。是誰將“風景”變成了“錢景”?最初,幾個愛音樂的臺灣青年發現了北港的石頭會唱歌,村里就此進來了一個又一個年輕人,特色的文創團隊和高端民宿豐富了文旅業態布局,景村融合,把北港推向了特色文創村的新高地。看那些漁村依姆在舒緩的音樂聲中做小手工,依伯在陽光下與客人講解平潭古早的故事,就能吃上這碗“旅游飯”;年輕人為客人定制旅游路線,帶著遠方來的客人島上“走透透”,開車、拍攝、當導游。雨停雞鳴,遇君遠來,待客,告別,互留聯系方式。我想,若要評個幸福村,北港村當仁不讓。
平潭不大,有著小而特、小而美的優雅。龍王頭、壇南灣的日出和長江澳的落日吸引了無數游人追逐,68海里的郵票框鎖住了游子的鄉愁,將春和景明四處擴散,無限蔓延。不少來此小住的游客踱步沙灘,或慵懶斜躺在石厝前,即使一言不發,也是滿眼故事,且意味深長。
來平潭,南北兩條生態廊道一定要走走。一半青山,一半碧海;一路風車,一路風景。抬頭便是無垠的藍,在這里發呆,也成了一種生活。“原來你也在這里”的靜謐之夢,在此化作現實,化作詩意……
作者簡介
映錚 ,中國作協會員,四川文藝期刊聯合會副主席,開江文藝創作辦公室主任。已出版散文集《欲望書香》《獨品》《惟慕此時》,詩集《但是》、英漢詩集《時間的隱喻》。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