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周而興:疾行于歲月長河上的船
2024-02-03 09:35:54 來源:平潭網 作者:周而興 資料圖疾行于歲月長河上的船
閩江東面的朝陽冉冉升起,漸漸驅開朦朧的曉色,江水瀲滟潺潺匯入東海。我想那東海上不僅有一座朝霞絢麗的海島,還有一個依山面海的漁村,海上還有人搖著小舢板趕海?
我微微閉上眼睛,腦海里浮現出熟悉的影像:那是我魂牽夢縈的平潭老家,村邊連接著廣袤的長江澳,銀灘碧波、舟楫點點。
生于海邊,長于海邊,歲月輾轉……爺爺牽著童年的我沿著窄窄的村間小道,來到供銷社門口的集市上給我買糖果、爆米花。然后,我們來到長江澳海灘。那次站在海邊,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看到船。
在海邊,爺爺凝視著海面上一只蒼老斑駁的木帆船,眼角泛濕,語調深沉地講述了年輕時的辛酸往事……講到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為改變海島的貧困面貌,組織民眾種植木麻黃抵抗風沙,發展灘涂養殖和海上運輸等造福百姓的舉措時,爺爺蒼老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
爺爺告訴我,解放初期海島進行集體經濟改制,他毅然無償帶船組建縣海運公司船隊,他與我父親駕船從福州運回糧食與煤炭等物資到平潭。懵懂的我好奇地問,福州離我們的漁村有多遠?他回答說:“順風時,木帆船早上出發夜晚才能到達。”那時,我不懂得距離可以用公里數來丈量,但從開船花費一整天的時間中感覺平潭是個偏遠的孤島,漸漸懂得先輩們海上漂泊的艱辛。
“少年情懷總是詩。”討小海途中,我站在船上,置身于一望無際的大海中,陽光照射下,海面泛著金光,海天一色。看到遠處疾行的船只漸漸消失在茫茫的海天吻合之處,期望自己也隨著那船遠行,越過大海,闖蕩外面精彩的世界。高中畢業后,我終于背上行囊,揣著夢想登上渡輪。載滿旅客與汽車的渡輪在風浪中搖搖晃晃、徐徐前行,回望故鄉的輪廓漸行漸遠,我的心頭涌上淡淡的鄉愁。經過一天的舟車勞頓來到福州學習,后來留下來工作。
平潭海峽大橋通車結束了平潭靠輪渡進出的歷史(左圖自:伊海)
歲月匆匆,宛如長江澳潮水無聲無息地流逝,爺爺、父親先后離世。先輩船上用過的羅盤銹跡斑駁,沾滿了歲月的塵埃,封存在祖屋的角落。曾經一起追風踏浪的兒時伙伴,大多外出打拼。恍然間,我離開故鄉已久。早年村上的供銷社、修船廠等已不復存在。那些斑斕的石厝、蔥郁的木麻黃,依然守護著古樸的漁村,守望著外出打拼的村民。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改革開放的春風喚醒沉寂的海島。隨著平潭海峽大橋建成,歷盡滄桑的渡輪退出了歷史舞臺。近年來,島上的基礎建設與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曾經走南闖北打拼的鄉親,紛紛回島創業。老家的漁村也加大了振興鄉村建設,組建了遠洋運輸船隊,擴建了學校與衛生院,村間鋪設了水泥路,種植了綠樹花卉。村干部還組織村民開發了石厝民宿旅游業,以及汽艇游覽海景等特色旅游項目。
如今,寬敞的環島公路,已經延伸到漁村。交通便利多了,我便常回家鄉看海。那日,我漫步海邊,突然聽到一陣“嗚——嗚——”的鳴笛聲,循聲望去,發現平潭開往臺灣的“海峽號”客滾輪正在海上高速行駛。
我不由得心生感慨,船只是海島民眾重要的生產與交通工具,早年,我的爺爺與父輩,他們是駕駛簡陋的木帆船,風里來雨里去,漂泊于茫茫大海謀生。當時海島上有句俚語,“風大哭啼聲,風小砧板聲”,足見那個年代民眾生活的辛酸與苦難。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木帆船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我的哥哥和鄉親們開始駕駛柴油機輪船捕魚,生產能力與安全系數得到較大的提升。
跨入本世紀初,柴油機輪漸漸升級到鋼質船,衛星導航取代了羅盤,發展了遠洋漁業。而這往返兩岸的“海峽號”客滾輪,是目前國內裝備系統最先進、最安全、航速最快的客輪。伴隨著我的成長,海島上船只的不斷更新換代,也印證了時代的進步與海島的發展越來越好。
目睹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身為游子的我甚感欣慰,正如老家海邊觀海亭石柱上的一副對聯所提:“無處不新奇唯有濤聲依舊,多情酬海岳只為好景欲醉!”
作者筆下提到的
長江澳、石頭厝等
是非常值得打卡的地方
快跟著小編
一起去看看吧
↓↓↓
長江澳
福建省最大規模的風力發電田
在這里觀一場日落盛宴
傍晚時分
風車在夕陽的余暉中悠悠轉動
如同置身于童話世界
隨手一拍
都是不用修圖的大片
除了看日落
長江澳的打開方式還有許多
你還可以在這里
抓螃蟹、撿花蛤等
享受趕海的樂趣
石頭厝
平潭石頭厝
是對石砌墻體建筑的特殊稱謂
當地居民就地取材
以條石、毛石、青石等塊狀石料
作為墻體的主要材料
以木材作為樓板
建造出極具地域特色的石頭厝
成為平潭島地域文化和歷史的縮影
它不僅是
風情濃郁的獨特民居
也是海島祖先生存智慧的結晶
更是海島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環球人文地理》介紹說
平潭島的石厝
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彩色城堡
這些年
隨著平潭的開放開發
平潭石頭厝也成為
海島旅游、鄉村振興的新名片
北港村、貓頭墘、東美村等地
都成為了欣賞平潭石頭厝的
熱門地
人物名片
周而興,筆名亦舟,出生平潭,現居福州。中國金融作協會員,福建省作協會員。現為《福建鄉土》雜志執行副主編,福州市臺江區作協主席團成員。著有散文集《海峽風吟》,曾主編福建省東西部協作扶貧文集《臺安兩地情》。文學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福建文學》《福建日報》《金融文壇》《兩岸視點》《閩都文化》《福州晚報》《平潭時報》等。散文作品入選多種出版物,詩歌作品入選福建省文聯、省作協聯合編纂的《心中的歌——福建百名詩人慶祝建黨百年詩選》等。
從家鄉走出,長期在福州生活的作者,業余筆耕創作反映平潭發展變化與關注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文學作品,抒發熱愛關心家鄉平潭情懷。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