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效顯著 推出多項創新實踐
2025-11-11 14:40:34 來源:東南網原標題:福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效顯著 推出多項創新實踐
東南網11月11日訊(記者 陳楠 莊宇婧)今天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詳細介紹了 “十四五” 以來福建省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舉措與顯著成效。
在文物保護領域,福建交出亮眼成績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成功申遺后,全省世界遺產數量增至5個,另有10個項目列入世遺預備名單,10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莆田市也成功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資金投入持續加大,累計撥付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6.6億元,實施各類文物保護修繕工程超1200項,讓眾多古建遺存重煥光彩。
文物資源普查取得突破性進展,3.3萬多處“三普”登記文物全部完成復查,“四普” 新發現文物超7000處,進一步摸清了全省文物資源家底。安全防線不斷加固,我省全面開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創新探索“文物保險 + 服務” 安全管理模式,結合 “技防 + 人防” 措施,牢牢守住文物安全的底線、紅線與生命線。
考古領域捷報頻傳,多項成果填補歷史空白。三明萬壽巖、南平城村漢城遺址成功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平潭殼丘頭遺址群躋身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福建考古的重要名片。水下考古體系不斷完善,出臺專項建設規劃并建立平潭水下考古基地,累計批復實施300多項主動性考古發掘和基本建設考古項目。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漳浦倉里山遺址、南平光澤何家潭遺址等重大考古發掘取得豐碩成果,尤其是 “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 等重大項目的深入推進,為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關鍵實證。泉州市舶司遺址的連續考古發掘,確認了宋元明時期大型官式建筑基址范圍,出土的多窯口瓷器見證了古代海上貿易的繁盛。
記者注意到,福建著力開辟文旅融合新路徑,讓文化遺產走進日常生活。博物館體系日趨健全,全省現有博物館 157 家,年均接待游客超3000萬人次,福建博物院的南島語族考古成果展、《國家寶藏》特展等成為熱門打卡地。非遺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完善,新建或提升非遺展示場所154個,新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44 人,閩劇通過“元宇宙全息倉”、“AI 劇院游”等創新模式煥發新生。
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福建精心打造8條文物主題游徑和10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其中 “世遺探秘之旅”“璀璨世界非遺之旅” 等線路串聯起廈門鼓浪嶼、泉州開元寺、武夷山等核心資源,成為海內外游客的熱門選擇。三坊七巷建筑群入選全國文物建筑利用示范案例,煙臺山歷史街區、漳州古城等成為城市新地標,泉州更是以世界文化遺產典范城市建設為抓手,2023 年接待游客超 8600 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千億元。蟳埔村的 “簪花圍” 民俗通過旅拍業態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 1.5 倍以上,成為非遺活化利用的生動范例。
此外,福建積極搭建文化遺產交流平臺,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成功舉辦第 44屆世界遺產大會,推動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南島語族專業委員會,為全球文化遺產保護貢獻福建智慧。組織多場特色主題展覽赴海外巡展,多個非遺項目亮相外交部福建推介等重要活動,讓南音、傳統制茶技藝等閩派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國際合作不斷深化,我省與西班牙、德國、烏茲別克斯坦等國開展世界遺產項目合作,在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學術研究等方面實現互學互鑒。作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類別非遺名錄(名冊)的省份,福建正以開放姿態促進文明交流,讓文化遺產成為連接中外的重要橋梁。
傅柒生表示,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民族寶貴財富和國家驕傲的黃金名片。下一步,福建將持續深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實踐,不斷完善保護利用體系,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綻放更大光彩。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