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更美更宜居的福建鄉村
2021-11-05 14:30:00 來源:福建日報原標題:你好,更美更宜居的福建鄉村

圖為華安縣新圩鎮黃棗村航拍圖。近年來,黃棗村外抓村容村貌促提升,內促特色產業謀發展,實現從市級貧困村向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的亮麗蝶變。通訊員唐小玲攝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記者張輝) 探訪莆田市城廂區霞林街道頂墩村的公廁,只見地板干凈清爽,便池馬桶整潔衛生,洗手臺上的綠植生機盎然,第三衛生間內設有方便殘疾人的安全抓桿,母嬰室溫馨整潔……“內外兼修”的鄉村公廁讓人倍感舒適。
因為文創,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火了!當地通過“政府+藝術家+農民+古村+互聯網”的文創帶動模式,推動文創人才和企業集聚,修繕破落的鄉村民居,利用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打造歷史建筑群活態博物館,讓曾經落寞的龍潭成了“網紅村”。
已嫁到外村的袁云姬,在老家政和縣石屯鎮石圳村發起成立“巾幗美麗家園”建設理事會,帶領同村9名姐妹用鋤頭挖開垃圾山,徒手掏走河道里的淤泥,筑籬笆興綠化,帶領大家建設美麗鄉村。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堆積30多年的垃圾被清除一空,垃圾池和污水處理池也建了起來。
行走在福建廣大鄉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清新氣息撲面而來。不少鄉村成為都市游客心神向往之地和農民兄弟生態宜居之所。
美麗宜居的鄉村是什么樣的?
福建在探索中給出了答案:要突出規劃先行,做到“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要加強重點整治,抓好“一革命四行動”;要實行分類推進,堅持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為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福建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構筑合力。地方黨政“一把手”深入一線當好“施工隊長”,整縣、整鄉、整村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2020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福建交出了一份亮麗答卷:農村衛生公廁實現建制村全覆蓋、戶廁無害化普及率達98.6%,從根本上解決了如廁難、環境差、不衛生的問題;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機制全面建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全部整治清零,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2.1%;農業生產廢棄物有效利用,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2.7%,農田殘膜基本回收;建設改造“四好農村路”6239公里,農民出行條件顯著改善。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應當讓村民當主角。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福建各地積極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引導村民參與鄉村建設。
周金概以本土工匠師的身份,重返老家永春縣五里街鎮大羽村,當起了施工隊長。
在古厝修繕中,如何做到古色古香與現代宜居美美與共?永春縣決定培養一支“接地氣、本土化、專業化”的工匠隊伍,利用傳統工藝,采用本地材料,“修舊如舊”,努力在建筑風貌、空間形態等方面保持歷史文化特質。
在外打拼多年的周金概和幾名工匠一起返鄉,組建了一支10人規模的小工程隊,承包起本村的房屋建設。很快,大羽村的工匠隊伍不斷壯大,吸引不少村莊前來“取經”。周金概也帶起了學徒,開始“走出去”,到附近村鎮承包新工程。
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增強村民主體意識,全省各地創新實踐層出不窮。
邵武市吳家塘鎮通過使用無人機航拍、空中監測和地面巡查相結合的辦法,建立起立體式人居環境整治新模式。這一快速、清晰、全覆蓋、無死角獲得影像資料的辦法,為發現環境衛生整治死角和盲區提供了便利,大幅度提升了巡查效率和整改時效。
走進福州市長樂區營前街道長安村,家家戶戶門前的干、濕垃圾分類桶擺放得整齊有序,每個垃圾桶上還印著專屬二維碼。這小小的二維碼,成了長安村推進垃圾分類的“密鑰”。保潔人員每天定時上門收取垃圾,并掃描二維碼,根據當天垃圾分類質量,在系統里為農戶打分,0至10分不等。積分可用于兌換生活物資和有機肥;積分排名靠后的,則進行點對點宣傳,仍無改進的,就要根據村規民約小懲大誡。
農民人居環境改善的同時,也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建寧縣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同時,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廣大村民利用整治好的庭院空地,發展“果(茶)+蔬”“花+蔬”“果(茶)+花+蔬”等立體種植組合,同時引入生態養殖、傳統手工業等多元業態,過上了生態美、百姓富的新生活。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力爭實現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74%以上,創建一批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示范鄉鎮。”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
責任編輯:林丹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