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推進鄉土文化融入校園
2025-11-18 09:33:09 來源:平潭網 作者:馮榮 文/攝如何讓平潭深厚的海防文化與漁耕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答案正在平潭多所學校生動上演。從將省級非遺轉化為藤牌早操,到把漁網編織搬進勞動課堂;從幼兒的趣味啟蒙體驗,到大學生的精研實作礪心——跨越學段的鄉土文化傳承,正以全新的方式延續著。
幼兒:練習藤牌操 觸摸海防歷史
“藤牌操發源于明嘉靖年間,由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創的戰陣‘鴛鴦陣’演變而來……”近日,在平潭藤牌操基地,藤牌操第五代傳承人陳文英正用生動的語言,向一群來自平潭海峽兒童學園的大班幼兒,講述著這項擁有四百五十多年歷史的平潭非遺。

大班幼兒跟著傳承人陳文英(前)練習平潭藤牌操。
當陳文英手持藤牌與大刀,翻滾騰挪,陣形變幻,氣沉丹田的吶喊聲響徹基地時,孩子們瞬間被征服。“哇,原來藤牌操背后有這么多學問!我一定要學,讓自己變厲害!”大二班幼兒王博倫興奮地說。
光看不夠,還要舉牌跟著練習。在陳文英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舉起適合自己大小的藤牌,聚精會神地練習基本動作。額頭上滲出了汗珠,卻沒有一人喊累。“媽媽以前給我看過藤牌操的視頻,現在在現場近距離觀看,感覺更加震撼。”幼兒高玥欣體驗后說:“我要好好練習,也要在舞臺上表演藤牌操!”
“幼兒園里專門開設了藤牌操課程,孩子們學完這些動作后,回到幼兒園還能繼續練習鞏固印象。”作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文英坦言,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夠讓孩子們在實地參觀中真切地了解藤牌操,對于藤牌操在下一代中的傳承有著很大的幫助。
據了解,平潭海峽兒童學園自2021年便將藤牌操引入校園。從教師前期深入調研,到精心編創大班早操,這項非遺已深度融入日常教學。2023年,幼兒園更以省級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園本美育的實踐研究》為引領,帶領幼兒親身探尋藤牌的歷史印記。
“藤牌操鐫刻著閩海防衛的歷史,承載著‘不畏強敵、守護家園’的精神內核。我們充分利用這一本土資源,幫助孩子們初步了解藤牌操,認識家鄉非遺的獨特魅力,激發他們的喜愛與自豪感,從而樹立‘做文化小傳人’的意識。”副園長何敏說。
走進平潭海峽兒童學園,本土元素隨處可見:“海峽號”校門、“和諧號”動車、玻璃棧道等景觀,讓幼兒不出園門便能感受家鄉魅力。教研組組長楊珊珊說:“現在,大班幼兒正積極探索用低結構自然材料制作藤牌操沙盤與皮影戲,計劃以另一種創意形式,讓更多小伙伴讀懂藤牌操的故事。”
中學生:巧手織漁網 體驗漁耕文化
“梭子走后門,線上繞個彎,鉆進自己圈,拉緊就完工!”近日,在福建師范大學平潭附屬中學的勞技教室里,勞動技術教師黃燕藍正向七年(7)班的學生講解著漁網編織的步驟。那朗朗上口的口訣,使學生們很快記住了要點。

黃燕藍(左)手把手教學生編織漁網。
示范結束后,學生們紛紛動手實踐。他們仔細地在編織架上固定魚線,手執網梭,依照網尺標準繞線織網。遇到難題時,大家或抬頭觀看屏幕循環播放的教學視頻,或仔細查閱課桌前的步驟圖示,課堂氛圍專注而有序。
“看著很簡單,動手才發現不容易,常常繞錯線。”學生魏詩琪在完成第一排編織后感慨道。與以往的課程相比,這門新開設的漁網編織課讓她耳目一新:“這樣的勞技課貼近生活,讓我真實感受到平潭傳統技藝的魅力。”
不少學生在第一節課就成功編出了三四排整齊的漁網。“小時候常看爺爺織網,覺得特別有趣,今天自己動手嘗試,體驗到了織漁網的快樂。”學生陳光翔分享起技巧,“每個網眼要均勻,結的松緊是關鍵,這都是功夫,要練的。”
平潭四面環海,生活在島上的人們向海而生,編織漁網是一項必備技能。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生活條件越來越富足,只有老一輩還在繼續著這項技藝。來自泉州的黃燕藍已在平潭任教5年,她注意到,許多生于海邊的孩子對漁網反而陌生,便萌生了將漁網編織納入課堂的想法。如今,她在每周的勞技課上輪流指導五個班的學生學習這項技藝。
“這不僅是一門手藝教學,”黃燕藍說,“我更希望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技藝的價值,激發他們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待到一學期結束,他們親手織就的漁網袋,便是對‘匠心’份量最深刻的體會。”
大學生:鉆研雕刻技藝 一刀一鑿鑄匠心
11日晚,在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文化創意與旅游學院技藝技能(石雕)傳承創新工作室里,近10名學生正低頭忙著手里的活計。刻刀在磚石上輕輕劃過,表面留下碎屑,輕輕一吹,栩栩如生的八駿馬磚雕與融合現代審美的石雕擺件和木雕裝飾畫,在一鑿一琢間逐漸顯現出藝術的輪廓。

鄭而華(后)指導學生雕刻技巧。
商貿管理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大二學生王紹宇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前,他加入工作室,從最基礎的紅磚干泡臺開始,逐步涉獵石雕、木雕。為了學好這項技藝,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勤學苦練。“學習雕刻后,我變得更有耐心,做事也更注重細節。在工作臺上經常一刻就是三小時。”王紹宇說,“之前我在平潭海邊撿了石頭,想刻個小擺件送給姐姐。我會認真學習雕刻,希望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工作室里像他這樣的學生有三十多名。吳佳晉是文化創意與旅游學院廣告設計專業的大二學生,自大一加入工作室后,她先后雕刻完成了石雕、紅磚雕刻、木雕等作品。“我的紅磚雕刻作品《朵拉2號》還參加了學校辦的《峯·華》作品展,這對我來說是種極大的認可,更加堅定了我要好好學習這門手藝的決心。”吳佳晉說。
“教育的真諦在于點燃學生內心的火焰。”為了讓技藝傳承更貼近時代,鄭而華大膽創新教學模式,推行“主題性項目化工藝雕刻”教學,以平潭獨特的海蝕石、紅磚等為創作素材,引導學生制作出紅磚干泡臺、貝雕毛衣鏈、二十四節氣裝飾畫等兼具文化內涵與市場潛力的文創產品。
鄭而華坦言,這種“在做中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設計與動手能力、藝術審美和市場適應力得到綜合提升。
這學期,工作室還新來了8名印尼留學生,看到他們各具特點的作品,鄭而華欣慰道:“他們展現出了文化交融下的創新活力。”
展望未來,鄭而華表示會充分利用高校平臺,向更多學生傳播傳統技藝的精髓,讓他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堅信,通過‘技藝+創新+傳承’的模式,傳統石雕技藝必將在新一代年輕人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為降低學習難度,黃燕藍投入大量精力優化教學方法:向家中長輩請教技藝精髓,并將復雜工藝拆解為直觀的視頻和圖示。“學生們進度不一,我采取個別指導與互助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鼓勵掌握快的學生擔任‘小老師’,課堂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對于下學期的課程設計,黃燕藍暢想:“下學期計劃將漁網編織與中國結技藝融合,開發更具創意的課程內容。希望能將更多平潭特色文化引入課堂,使勞技課成為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窗口。”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