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石雕匠人鄭而華:20余載雕刻生涯 留住自然之美
2025-11-14 09:42:37 來源:平潭網 作者:王焰 文/攝 部分圖片為采訪對象供圖近日,第十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落幕,來自全省的19個工藝類別、近1400件(套)報名作品參展,涵蓋玉石雕、木根雕、陶瓷、漆藝等諸多門類,展現八閩當代工藝之精妙。平潭石雕匠人鄭而華作品《人生如戲——青衣·海韻》獲其他雕刻類銀獎。

鄭而華介紹貝石雕作品《相守》。
在平潭政府路29號,一座由老舊石厝改造的小院“而華居”曾經只與頑石對話,如今院門大開,迎向更廣闊的人群。這位“平潭郎”始終明了自己心之所向——將石雕藝術鍛造成平潭走向世界的一張獨特文化名片。
海邊取材創新貝石雕
“這是我的第一件貝石作品,極具巧思。”在而華居,記者看到了《人生如戲——青衣·海韻》,那是一塊半面平滑,半面全是貝殼的貝石。鄭而華沒有改變石頭本身的輪廓,而是順勢而為:在石面平坦處,精雕出一位戲曲花旦清秀的側面容顏,她眉眼低垂,唇角含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微笑,韻味悠長。而那另一半天然隆起、密布著牡蠣殼的部分則被完整保留,它們恰如花旦頭上層層疊疊、珠翠點綴的發飾,渾然天成。
鄭而華說,他的創作靈感常常源自家鄉的石頭。那天,他回到老家流水村,陪家人到海邊玩耍。腳下的石頭濕滑,他不小心摔了一跤,手邊摸到了表面覆著層層牡蠣殼的石頭。他撿起一塊端詳,一個念頭突然涌上心頭——石雕原石何必只限于壽山石或者玉石呢?這些海邊隨處可見、帶著貝殼印記的石頭,不正是最富平潭靈魂的創作載體嗎?
于是,鄭而華把這類石頭命名為“貝石”,決心開創一個專屬平潭的“貝石”石雕系列,填補目前業界空白。
“雕刻貝石不太容易?!编嵍A解釋道,“貝石屬于花崗巖的一種,十分堅硬,和玉石一樣,要加水慢磨。海水浸泡后石頭不穩定,有些地方會莫名變得很脆,還得小心保護外面牡蠣殼的部分不受破壞,所以用刀要謹慎?!编嵍A說,雕刻貝石需要用心感受力度在剛與柔之間的游走,貝石這種“不服帖”的質感,像極了平潭人面對風浪時的姿態?!案鶕咸攸c,經過多次設計修改、雕刻打磨,《人生如戲——青衣·海韻》最終完成?!?/p>

貝石雕作品《人生如戲——青衣·海韻》
館內還展示著另一件貝石雕作品《相守》。這塊貝石天生渾圓,鄭而華在此基礎上,雕刻出一張融合了男性與女性特質的臉龐——左臉線條柔美,代表著女性的溫婉;右臉輪廓剛毅,代表著男性的堅毅。二者共存于一塊完整的石頭上,仿佛在訴說著山海相依、陰陽相生的古老哲學,隱喻著世間最深沉的情感羈絆:長久的陪伴與靈魂的共存。
“匠人當如石,經得起打磨,也守得住本心?!比缃瘢嵍A已陸續完成多件貝石雕作品,均取材于平潭海邊。他希望這系列不僅僅是造型的創新,更是一種文化的延展——讓自然生長的肌理講述平潭的故事。貝石上那斑駁的牡蠣殼,是他眼中絕佳的“俏色”,可化為船身的龍紋、漁網的繩結,也可化為騰起的浪花。“我希望將這一捧來自故鄉的石頭,雕刻成一部可以觸摸的、屬于平潭的‘石上山海經’。”
飲水思源再傳技藝
鄭而華從事壽山石雕刻藝術創作二十余年,在而華居里,一件名為《飲水思源》的石雕作品引人關注。石料本身粗獷,卻被巧妙化為平潭舊時水渠歷經風霜的古樸肌理,那紅白相間的部分如神來之筆,蜿蜒成水渠的渠身,像是一條被時光浸染出的血脈。
“第一次見到這條水渠,我就被深深震撼住了,沒想到平潭竟然有這么精妙的工藝!”鄭而華說,在仙霞村,他細看水渠每一塊石頭的拼接。這件藝術品讓他深有感觸——水,曾由此過,滋養一方;人,亦如此,承恩前行。

石雕作品《飲水思源》
“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當初是誰為你引來了第一瓢水?!编嵍A說,師傅曾教過他一生受用的一句話,“處處留心皆學問”。這句話,讓他學會在平凡的日常里,窺見學問與藝術的光芒。而今物是人非,但那份潤澤之恩,他始終銘刻于心。
用時一年多,《飲水思源》完成,它濃縮了鄭而華作為匠人對細節的敏銳和對情感的思考。雕刻時,鄭而華特意在構圖上加入了平潭的生活氣息:前景用仙霞村的樹林作為遮擋,渠體在中景中赫然露出,旁邊點綴著幾位勞作交談的村民,整個畫面生氣磅礴?!啊嬎荚础嵝阎遥肋h不要忘記自己從哪里出發?!编嵍A說。
正如此渠之水綿延不息,他立志要將手中的頑石雕刻成瑰寶,將石雕技藝傳授給更多人。
去年,鄭而華成為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訓教師,還首創了“AI設計+數字制造+手工雕刻”的融合教學模式。目前,由鄭而華領銜的技藝技能(石雕)傳承創新工作室累計培養學員超百名?!氨绕鹨郧奥袷状蚰ナ系淖约?,現在的我多了一份從容,因為技藝開始流傳,平潭的故事會被更多人知道。”鄭而華說。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