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田間地頭,聆聽平潭水仙花開背后的故事
2025-11-14 09:39:39 來源:平潭網 作者:林秦東 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作為平潭區花,水仙早已融入這座海島的基因。每年春節,一盆球莖緊實、香氣清冽的水仙是平潭人家中不可或缺的年味。而在這縷芬芳背后,是一群人的堅守與創新。從陳紹嵐等老一輩花農“走南闖北”開拓市場的闖蕩,到“90后”新農人丁麗萍接棒,再到科技特派員張麗花用“肩對肩種植法”提升品質的探索,共同守護著這朵“凌波仙子”的百年芬芳。

平潭水仙花
眼下,正值水仙花球生長的關鍵期,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走進田間地頭,聆聽一朵水仙花開背后的故事。
從君山野卉到優良品種
十月下旬,在平潭蘆洋下底樓村一座民房倉庫內,堆滿了水仙花球,花農們正熟練地按規格分級挑選花球。這里是平潭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存儲基地,每年這時刻,是最忙碌的時候。
“這段時間天氣溫度有點高,我正發愁何時能把種球下地?!薄八岛?,如果降溫了,花球就可以下地了……”實驗區花卉協會秘書長鄭祖明正與水仙花種植戶李寶松交流。作為老平潭人,高級園藝師鄭祖明經常為本地花農提供技術指導,大家都喜歡叫他“老鄭”。
“平潭獨特的海島氣候,孕育出水仙花期長、花箭多、株型矮壯的特點。它可塑性很強,挑選合適的水仙球莖,通過精心雕刻,便能打造出形態各異的藝術造型?!编嵶婷髡f。老鄭鉆研水仙雕刻已三十多年。在這些年實驗區舉辦的花卉展銷會上,他那些造型各異、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總是受到市民和游客的青睞。

十月下旬,工人們在挑選水仙花球,為下地作準備。融媒體記者 林君斌 攝
據考證,約三百年前,野生水仙隨海流漂流至平潭君山,在此落地生根。1978年,經廈門市園林部門鑒定,平潭水仙花被確認為中國水仙花優良品種。此后,平潭開始系統開展野生水仙人工馴化與復壯試種,并取得顯著成果。
“我的父輩就種植水仙花,我十八歲起就跟著他走南闖北,推廣平潭水仙。”實驗區花卉協會副會長陳紹嵐也是水仙雕刻的“好手”。他自豪地說,當年他與父親最遠將水仙花銷至黑龍江?!爱敃r普通人月工資幾十元,而一盆優質平潭水仙在上海就能賣到幾元錢?!?/p>
平潭水仙首次登上國際舞臺是在1992年。在香港國際花展上,平潭水仙與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種名花同臺競秀,最終榮獲“最佳展品獎”。
“當時我和鄭老在香港的維多利亞公園看到,水仙花展臺周圍都是黑壓壓的人群,大家對平潭水仙贊譽有加。”陳紹嵐回憶說,“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家鄉水仙如此受大家的歡迎,那一刻格外自豪,至今難忘。”
“90后”女花農接棒
十一月初,走進平潭金井片區仙霞村的連片農田,新播下的水仙花種球正在土壤中靜靜生長。放眼望去,點點嫩綠點綴其間,這里是平潭最大水仙花種植基地之一,孕育著丁麗萍一家的芬芳事業。
“今年我們在蒼海村、仙霞村和西大宛村擴大了種植規模,共計種植了300多畝成品花球和200多畝種球。”“90后”平潭花農丁麗萍說。

每年冬至前后,蒼海村花田,水仙花開。
“三年磨劍,只爭一春?!狈N水仙是個“苦差事”,除了要時常在田間地頭忍受風吹日曬的考驗,還需要有過人的耐心和毅力。平潭水仙花種植素有“三種三收”的傳統。丁麗萍解釋說,每年霜降時節種下花球,直到第二年芒種前刨起來,反復三次,第三年才能達到盛花期,標志著培養花球的程序完成。經過三年種植期的水仙花球因個體健壯、抗病力強、營養儲備充足,才能上市銷售。
丁麗萍父親丁汶錦從事水仙行業二十多年,并創辦了平潭綠聯綠孚水仙花有限公司。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他就將平潭水仙銷往北京市場,讓平潭水仙登上2002年全國春晚舞臺。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丁麗萍自小就對水仙花懷有特別的感情。

丁麗萍(右一)和鄭祖明等人查看水仙花種球。融媒體記者 林君斌 攝
“那時候,父親要帶著水仙先坐汽車到福州,再雇人將水仙花轉到火車廂里,從平潭到北京,路上要折騰好幾天?!倍←惼颊f,現在交通更暢通,運輸便捷多了。2023年10月,父親丁汶錦病逝后,女兒丁麗萍毅然返鄉繼承父業?!八苫ㄊ歉赣H一生的心血,現在輪到我來守護這份事業。”丁麗萍說。在維持傳統種植工藝的基礎上,她積極推進產業升級:一方面自學水仙花雕刻技藝,提升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開拓線上銷售渠道,與北京、福州等地的自媒體團隊合作開展直播帶貨。
“近期基地不僅接到越南新訂單,直徑26公分的特大水仙花球銷量也顯著增長,顯示出市場對高品質水仙的需求持續升溫。”丁麗萍說。采訪間,她正在倉庫里和工人們一起打包,動作麻利而熟練,“很期待今年水仙花開的樣子。希望更多人看到平潭水仙獨特的美,聞到這股沁人心脾的花香?!?/p>
“稻+花”輪作,科技護花更芬芳
平潭蒼海村的農田施行“水稻+水仙花”輪作模式,實現“一田兩收、效益倍增”。
“夏天種水稻,冬天種水仙,一塊田種兩種作物,效益翻番?!闭驹谔锕∩系亩←惼甲テ鹨话涯嗤料蛴浾哒故?,“你看這土,還帶著濕氣,這就是輪作的好處?!?/p>
這一模式的推廣離不開科技特派員的持續助力。作為實驗區自然資源服務中心的林業工程師、區級科技特派員,張麗花是田間地頭的“??汀?,專門負責水仙花技術攻關和品種改良指導。每到種植季,她總會來到田間與花農“打成一片”,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張老師”。
畢業于福建三明農校的張麗花,多年來關注平潭水仙產業發展。她長期與福建農林大學專家合作,研發出適合平潭水仙生長的“肩對肩種植法”?!拔覀兺ㄟ^精準測算,讓種球以最科學的方式排列,不僅節省空間,還能讓每一株都享受到充足的光照和養分?!倍自谔锕∵呌^察水仙花球種植情況的張麗花說。盡管褲腳沾滿泥土,她的臉上卻洋溢著溫暖的笑。
翻開她的朋友圈,就像打開一本水仙種植日記——從土壤改良到災害防治,從推廣活動到賽事參展,記錄著平潭水仙成長的每一步。
“跑了這么多年,平潭哪塊地最適合種水仙,我都清楚。這些花農就像我的親人,解決他們的種植困難和需求,就是我不斷努力的目標。”張麗花心中一直懷揣著一個心愿:讓更多品質優良的平潭水仙走出海島,“讓平潭水仙的芬芳,成為平潭國際旅游島一張閃亮的香氛名片?!?/p>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