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淡巴菰攜新書來平潭開展交流活動
2025-10-24 10:05:22 來源:平潭網 作者:鄭也 文/攝深秋嵐島,海風攜卷書香。10月22日,一場圍繞海洋文明探索的對話在實驗區圖書館展開。作家淡巴菰攜新書《他們相信,中國人比哥倫布先到》,與平潭讀者共同開啟了一段探索歷史可能性的獨立思考之旅。
部分讀者與嘉賓合影。
“這本書的標題,像不像一道填空題?”活動現場,主持人、平潭作家欣桐向讀者拋出趣味設問。她解釋道:“‘先到’之后留白處正是‘美洲’,而‘他們’是誰、為何相信——這些懸念恰是打開這本書的鑰匙。”
這一互動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研究出版社文史藝術編輯部副主任孔玉坦言,正是這層層遞進的疑問吸引了她。“這本書的價值不在于給出確定結論,而在于引導讀者思考主流敘事之外的可能性。”

淡巴菰
淡巴菰,本名李冰,國家一級作家。曾為媒體人,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專業作家。《他們相信,中國人比哥倫布先到》是淡巴菰歷時兩年,對十余位歐美考證者進行采訪的紀實散文。書中細膩呈現了持“中國人早于哥倫布抵達美洲”觀點的研究者們的心路歷程與理論依據。
“他們”究竟是誰?書中記錄了多位信念堅定的研究者。約翰·拉斯頓窮盡余生比對他在大峽谷發現的疑似漢字巖刻;夏洛特女士的父親將在中國開封的成長記憶化為畢生信念的支撐;探險家史蒂夫則以友人成功無動力橫渡大洋的實例,實證了古代航海的可行性……
淡巴菰(左四)和嘉賓們圍繞南島語族文化展開交流。
“那些相信中國人比哥倫布先到美洲的人,是一批西方國家公民。他們大多數已年過七十,有些人甚至從未到過中國、不懂中文,卻深信中國人是最早一批踏上美洲大地的探險者,并孜孜不倦地采用各種方式去研究、求證、論述、宣揚,樂此不疲。”淡巴菰表示,該書“不想簡單推翻什么,而是要呈現更多的聲音”,希望通過呈現這些研究者的心路,喚起讀者對歷史認知方式的反思。如果我們只接受教科書中的唯一答案,便錯過了歷史作為開放探索的本質。
互動環節氣氛熱烈。當天,來自平潭實驗小學的小讀者謝旭宸問及關于如何驗證歷史觀點時,淡巴菰將話題引向了更深層的思辨。“歷史真正的生命力,來自于持續的發問,而非固守封閉的結論。歷史研究的價值正在于培養批判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她溫和而堅定地說。
平潭作為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的關鍵區域,為這場關于海洋文明的對話提供了獨特背景。淡巴菰說,平潭的殼丘頭遺址等考古發現,為研究古代海洋文明交流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與書中探討的跨文化考據形成呼應,這也為她的下一步創作提供新的方向。她將書寫關于殼丘頭、關于南島語族的故事。
聲音

美籍探險家史蒂夫·埃爾金斯:
中國古代航海者已具備跨太平洋航行的能力
美籍探險家史蒂夫·埃爾金斯(SteveElkins)是淡巴菰新書《他們相信,中國人比哥倫布先到》記錄的研究者之一,他也參加了在平潭舉行的新書分享會。他說,在美洲多地發現的巖刻遺跡中,存在早于哥倫布時期的疑似漢字字符。為進一步佐證古代跨洋航行的可能性,他援引了一項現代航海實例:其友人曾駕駛一艘無動力仿古帆船,成功自美洲橫渡至大洋洲。史蒂夫說,這一實踐從技術上印證了,具備成熟航海能力的古代文明,包括中國古代航海者存在完成跨太平洋航行的條件。
他在分享中特別寄語平潭的青少年讀者:“數千年前的航海者,或許也曾站在像平潭這樣的海岸邊,懷揣對遠洋的想象勇敢啟程。未來更多的考古與歷史發現,正等待你們這一代人去推動和見證。”

研究出版社文史藝術編輯部副主任孔玉:
讓勇于探索的精神,隨著書的傳播深入人心
在新書分享會現場,研究出版社編輯部主任孔玉從出版人的角度分享了她的觀察。她首先透露,《他們相信,中國人比哥倫布先到》一書因市場反響熱烈,即將進行第三次印刷。她說,計劃在后續版本中,吸納史蒂夫、丹尼等人在分享會中提出的新見聞作為補充材料,使書籍內容持續更新、與時俱進。
現場,孔玉還向平潭本土的專家學者發出誠摯邀約。她說,希望將更多關于南島語族源流與擴散的扎實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專業的出版轉化成為兼具科學性與可讀性的公共讀物。“出版的本質是傳承與傳播。”她總結道,“我們希望能讓這份勇于探索的精神,隨著每一本書的傳播而深入人心。”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