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淫片,污污网站在线观看,手机在线免费看av,国产专区一区二区

“老友記”,一場南島語族的“探源”之約

2024-12-28 09:39:33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郭雅瑩 張哲昊 通訊員 余小燕

原標題:“老友記”,一場南島語族的“探源”之約

2010年,仿古木舟“自由號”航行于太平洋上。(資料圖片)

易立亞深情地觸摸“自由號”船模。記者 福建日報張哲昊 攝

羅萊在國際南島語族文化學術沙龍上作主題演講。福建日報報通訊員江信恒 攝

2004年,羅萊(左)來到平潭殼丘頭遺址發掘現場,參與考古工作。(受訪者供圖)

2010年11月,“自由號”抵達福州馬尾港,船員向岸上等待的人們揮手示意。(受訪者供圖)

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 福建日報通訊員 林君斌 攝

時隔20年,羅萊(中)與范雪春(左)、焦天龍(右)再次于平潭殼丘頭遺址文物保護碑前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羅萊和易立亞終于見面了!

“您當年乘坐仿古木舟橫渡太平洋的壯舉,我早有耳聞,如今終于見上面了!”12月15日晚,在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開館活動的歡迎晚宴上,美國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考古學家羅萊(Barry Rolett)緊緊握著太平洋·中國友好協會會長易立亞(Hiria Ottino)的手說,語氣中難掩興奮。

曾經參與過殼丘頭遺址發掘工作的羅萊與來自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南島語族后人易立亞,都是翌日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開館儀式的受邀嘉賓。他們與近170名國內外學者一道,見證了這一珍貴的歷史時刻。

雖是新朋初識,卻似舊友重逢。活動期間,雖然各自的行程都很緊湊,但只要一有機會,羅萊和易立亞就坐在一起,相談甚歡,相見恨晚。一個是跨越國界的考古“溯源者”,一個是橫渡大洋的萬里“尋根人”。當話匣子一打開,這兩位“老友”驚訝地發現,過去數年間,他們都曾追尋南島語族先民的足跡,多次來到福建平潭,并在這片“起錨之地”留下了至今難以忘懷的回憶……

情緣深種

跨越國界的“血脈傳承”

“我的曾祖父曾在博物館工作,他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波利尼西亞人的起源,并一直深信我們的祖先來自遙遠的中國。”易立亞,1970年生,法屬波利尼西亞人。雖然身形高挑,有著明顯的“老外”面容,卻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

“從曾祖父開始,我們家四代人均從事考古學或人類學研究,這是我們的家族事業。”據易立亞回憶,13歲時,父親就送他一本中法對照版《論語》,年少的易立亞很快就被書中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吸引,好奇的種子就此發芽。

“我記得父親曾經告訴我,想要真正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掌握中文是必不可少的,這成為我苦練中文的動力。”1986年,16歲的易立亞憑借漢語比賽上的優異表現,贏得了一次前往中國訪學的機會。

這是易立亞第一次來到中國。其間,他游覽了許多名勝古跡,這個美麗的國度令他著迷,仿佛身體里的某種基因被喚醒。

時光流逝,漸漸長大的易立亞偶然得知,根據人類分子學和考古學研究,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可能來自中國。這讓易立亞不禁思考:在新石器時代,受限于落后的海上交通工具,先民如何從神州大陸橫跨大洋,遷移至一個又一個島嶼?

彼時,羅萊早已專業研究太平洋考古學多年,同樣的問題也長期縈繞在他心頭。

2000年,帶著一系列疑問,羅萊來到福建省博物館(現福建博物院)尋求合作。此后,福建博物院、美國夏威夷畢士博博物館和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啟動以“福建新石器時代海洋文化及航海術”為研究課題的考古調查。2004年,考古隊在平潭殼丘頭遺址開啟了為期一個月的取樣試掘工作。

這是羅萊首次來到平潭,與他結伴同行的還有學者焦天龍(現任美國寶爾博物館副館長)。在這里,他們和范雪春(現任平潭綜合實驗區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等國內考古人并肩奮戰,結下了深厚友誼。“現在博物館里還有我們當年的合照呢!”回憶起當年的場景,羅萊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來——

“當時探方面積僅12平方米,天氣炎熱,我們就打著赤膊,用小鏟子小心翼翼地剝土,終于成功采集到11件木炭、3件貝殼來進行碳十四檢測。結果顯示殼丘頭遺址距今6500~5500年,這給了大家極大的驚喜,因為這基本可以確定該遺址是福建沿海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這次中美考古合作研究中,羅萊和隊員在殼丘頭遺址發現了大量關鍵性文物,不僅揭開了嵐島先民的神秘過往,也有力地推動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此后數年,隨著國際學術界對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成果表明:南島語族的“原鄉”應該就在中國東南沿海。

萬里“尋根”

探尋南島語族之源起

樹有根,水有源。就在羅萊等中外考古學家為溯源南島語族不懈努力的同時,易立亞對中國的探索也未曾停歇——

懷著對祖源地強烈的向往,此后多年間,易立亞先后到訪北京、天津、廣東等地,親身感受到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他還和中國姑娘王辛喜結連理,成為一名“洋女婿”。時光飛逝,忙碌的工作與生活絲毫沒有沖淡易立亞心中那個深藏多年的疑問,一個念頭反而愈加強烈:“尋根!重走一遍先民的路,就用最原始的方式!”

說干就干!2009年,易立亞毅然辭去國際關系顧問的工作,開啟了他的“尋根之旅”。他與當地有名的造船手特魯波一拍即合。“當時,我們按照一張源自19世紀的圖紙,花了3個月時間打造了一艘仿古木舟,我叫它‘自由號’,寓意著追尋自由與夢想。”易立亞回憶道。

經過數月準備,2010年7月,易立亞和另外5名南島語族后裔從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啟程,他們反向沿著先民的遷徙路線,借著星象、季風和洋流一路航行。歷經116天、航行1.6萬海里,途經庫克群島、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幾乎橫跨半個地球,易立亞一行人最終抵達福州馬尾港。

“我的根就在中國!”當年,易立亞一行登上平潭島,尋訪祖先足跡,在殼丘頭遺址種下一棵象征鄉愁的榕樹,并立碑紀念。如今故地重游,當年栽種的榕樹早已綠樹成蔭。而為了紀念他們的壯舉,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1∶2復刻了“自由號”。

“14年了!我又回來了!一切就好像在昨天一樣!”站在船模旁邊,易立亞忍不住伸手輕撫船身,已經54歲的他不禁哽咽,“難以相信,平潭竟建成了如此宏偉的博物館,它將成為我們南島語族后人的‘尋根之地’!”

羅萊也沉浸在重逢的喜悅里。

“老伙計們,來照張相吧。”站在平潭殼丘頭遺址的文物保護碑前,羅萊揮著手,招呼著焦天龍和范雪春上前,留下新的合影。20年光陰似箭,從意氣風發到兩鬢斑白,歲月在三人臉上都留下痕跡,唯一不變的是燦爛的笑容。

但這不是羅萊時隔多年第一次回到平潭。2016年12月,他就曾與福建博物院考古隊共同對殼丘頭遺址、龜山遺址、東花丘遺址等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對出土的陶片與文化層進行分析,他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平潭或是法屬波利尼西亞南島語族海上遷徙的“第一塊踏板”。

這樣的推斷,一度令平潭備受考古學界的關注。經過多年發掘,平潭考古取得重大收獲——今年3月,平潭殼丘頭遺址群成功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考古的意義正在于此。”羅萊直言,“殼丘頭遺址群不僅揭示了平潭史前歷史文化,也為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

在今年舉辦的國際南島語族文化學術沙龍上,羅萊再次談起“踏板猜想”。

“通過研究發現,南島語族先民向南太平洋遷徙時,將紅土制作的陶器作為盛放食物的器皿,同時帶去了植物種子作為生存和繁衍的保障。我們還在先民所搭乘的獨木舟上,找到了家豬、家狗的印記,這些動物很可能是從中國的沿海被帶到太平洋島嶼。”他向現場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羅萊看來,平潭的考古仍有諸多未解之謎,他期待著更多人共同參與到相關研究中來,從不同的視角探尋南島語族這一古老的海洋族群,通過加深學術文化交流,不斷促進人類文明互鑒。

文明互鑒

共架太平洋合作之橋

如今,“尋根之旅”已然告一段落,作為太平洋·中國友好協會創始人,易立亞有了新的使命——

多年來,他積極投身中太友好合作事業,不僅促成了協會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開設針對外國留學生的交流項目,還推動協會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外僑辦簽訂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備忘錄,加深雙方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深度合作。

盡管已過了知天命之年,易立亞依舊干勁十足。今年,他應中國社科院之邀出版英文著作《成功的中國》(Successful China:Guiding Values of China's Success),詳細解析了促進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模式”,讓世界認識更加真實的當代中國。

“特別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后,切切實實為太平洋島國帶來了諸多發展機遇。”易立亞說,“我們應該認識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并不是‘我贏你輸’的博弈,而是號召大家攜手共進,一起把‘蛋糕’做得更大。”

今年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書面演講時指出,放眼未來,亞太要繼續做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火車頭。我們要守正創新,擦亮開放亞太、包容亞太的金字招牌,打造綠色亞太、數字亞太的新招牌,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打造亞太發展的下一個“黃金三十年”。

這令易立亞振奮不已。在他看來,中國是太平洋島國值得信賴、可以依靠的好朋友,雙方應繼續秉持“同屬一個太平洋”的共識,不斷增進了解,拉近彼此距離,挖掘合作潛能,共同在太平洋上架起合作之橋、發展之橋、繁榮之橋。

“在此過程中,不論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學術研究,還是太平洋·中國友好協會,抑或福建平潭,都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談及合作愿景,易立亞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小目標”——

未來,他將充分發揮太平洋·中國友好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依托殼丘頭遺址博物館,不斷加深平潭乃至中國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中太關系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對于未來,羅萊同樣滿懷期待,他真誠地說:“希望中國繼續在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等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我也盼望著能與中國考古團隊再度合作,繼續延續我們之間的友誼,共同攻克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難題。”

大事記

●1958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時,相關人員在平潭發現殼丘頭遺址。

●1985年,福建省博物館(現福建博物院)派出考古隊,對殼丘頭遺址進行首次大規模考古發掘。

●2004年,由福建博物院、美國夏威夷畢士博博物館和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組成的中美聯合考古隊,對殼丘頭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

●2015年至2016年,東花丘遺址、龜山遺址相繼被發現,證明平潭有大型青銅時代的聚落遺址等。

●2020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團隊發表研究成果,證明了最早的南島語系人群起源于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且首次明確將時間追溯到8400年前。

●2021年,“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被國家文物局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2023年,《福建省平潭殼丘頭遺址群保護規劃》獲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復。

●2024年,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記者手記

譜寫文明交融共生的美好未來

探尋南島語族之源,何以平潭?隨著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的課題研究愈加深入,這個答案逐漸變得清晰。

縱觀國際國內,人類起源問題一直是考古熱點。而在考古學界,平潭憑借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存,被不少學者認為是南島語族的“起錨之地”。如今,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已成為我國南島語族研究的前沿陣地和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在相關研究的豐富實踐中,不乏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參與者。比如美國學者羅萊,他多次赴中國東南沿海開展田野考古調查、發掘,與當地考古人員合力推動中外聯合考古發展,孜孜不倦地探尋遠古密碼,為相關研究貢獻智慧和力量。這些研究成果也讓更多人關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對促進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追根溯源,是鐫刻在人類基因之中的“血緣密碼”。在考古研究之外,也有像易立亞這樣來自太平洋的南島語族后人,跨越千萬里來到中國尋根問祖。他們熱衷于中國文化,博采東西之長,爭做促進中外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奏響美美與共的華彩樂章……

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多姿多彩。我們期待,終有一日,關于南島語族之源的謎題可以水落石出,答案或將進一步揭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形成以及其對周邊地區的深遠影響。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戰,和平與發展仍是太平洋沿岸多數國家的共同訴求。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我們期許,中國與太平洋島嶼國家和地區攜手發展、互利共贏,在走近彼此中增進理解,共同創建不同文明交融共生的美好未來。

相關鏈接

南島語系,是世界上最為復雜的語系之一,包含1000至1200多種語言,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使用南島語的人口多達4億人。

南島語族指的是使用南島語的人群,現今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個島嶼,東至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西跨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北至臺灣島,南到新西蘭,主要居住地區包括中國臺灣及菲律賓、馬來西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等。

近年來,平潭已成為研究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相關課題的熱點區域。在平潭蘇平片區南壟村東北方,坐落著殼丘頭遺址群,沿海岸山體東麓背風坡地連續分布,包括西營、殼丘頭、東花丘、龜山等遺址,總面積超50萬平方米。該遺址群經過多年持續、系統的考古學研究,已建立了東南沿海島嶼地區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揭示了該地區7000年以來的史前聚落形態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為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之謎提供了重要線索。

責任編輯:林巧薇

最熱評論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原县| 长子县| 隆化县| 海伦市| 博野县| 石门县| 安远县| 柳州市| 河北省| 汕尾市| 色达县| 宁陕县| 尖扎县| 广南县| 麟游县| 迭部县| 延安市| 翁牛特旗| 安陆市| 平阳县| 同仁县| 灌南县| 修文县| 边坝县| 宣化县| 沙湾县| 平江县| 库车县| 同德县| 黄陵县| 上林县| 保康县| 五台县| 临夏县| 银川市| 盐山县| 华安县| 泾阳县| 金塔县| 穆棱市|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