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00多公里 用大山的故事唱響平潭
2025-09-13 22:16:29 來源:新福建 作者:張哲昊原標題:甘肅省文縣小花椒童聲合唱團跨越2000多公里,把大山的故事唱到了平潭——童聲越山海 音樂筑夢想
甘肅省文縣小花椒童聲合唱團與其他5支合唱團上臺演唱《同一首歌》。林君斌 攝
近日,平潭國際演藝中心大劇場流光四溢,2025平潭海島合唱大會之“千人和聲·唱阿卡”合唱團專場音樂會在此舉辦。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個角落……”隨著指揮輕輕抬手,熟悉的《同一首歌》旋律響起。舞臺中央,20名身穿白馬藏族服飾的孩子,齊齊揚起稚嫩的臉龐,清澈透亮的歌聲回蕩在劇場的每個角落。
這群孩子,是從秦巴山區遠道而來的甘肅省文縣小花椒童聲合唱團成員,他們跨越2000多公里,來赴一場夏日音樂之約。
聚光燈下,13歲的班琴歌聲格外響亮,她戴著精美的頭飾、別致的項鏈,眼中仿佛星光閃爍。
這個笑容燦爛的女孩是合唱團的第一批成員之一。作為白馬藏族的孩子,班琴從小生長在山川的懷抱中,天生有一副好嗓子。
班琴的家鄉文縣地處川甘陜交界處,推開門就是望不盡的山巒——李白筆下的《蜀道難》,正是秦巴山區行路艱難的舊日寫照。和當地許多家庭一樣,班琴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只有過年才能回家短暫團圓。平時,班琴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就挽起袖子幫媽媽干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這樣的生活,因合唱團而改變。
2022年,受中國記協邀請,遼寧省記協、沈陽日報社協助文縣城關第三小學(原文縣東壩中學)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留守兒童為主的童聲合唱團——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從此,孩子們的眼中漸漸有了光。
在新聞界人士的幫助下,一批批來自沈陽的音樂老師趕赴文縣,從一個音符、一次換氣開始,手把手輔導孩子們練習合唱。很快,孩子們的音樂天賦被喚醒,大家的音準日益精準,各個聲部之間也越發協調。后來,因當地盛產花椒,合唱團又有了一個接地氣的名稱——“小花椒”。
音樂,讓孩子們看見了更大的世界。10歲之前,班琴從未離開過家鄉;加入合唱團后,她常隨團赴各地演出,原本小小的天地豁然開朗。從甘肅蘭州、遼寧沈陽到北京,再到奧地利維也納、澳大利亞悉尼、新加坡……在她眼前,一個只在書上出現過的世界徐徐展開。
這一次,班琴和同伴們來到了心心念念的海島平潭。“很開心、很興奮,能和全國各地的合唱團一起上臺表演、交流學習,感覺自己的音樂世界又亮堂了許多!”班琴激動地說。
當劇場燈光緩緩亮起,孩子們眼底藏不住的歡喜,都化作了歌聲里的力量。“甜蜜的夢啊,誰都不會錯過,終于迎來今天,這歡聚時刻……”臺上歌聲婉轉,臺下的觀眾靜靜聆聽,有人輕輕感嘆:“這些孩子一站上舞臺,就閃閃發光。”
演出落幕,孩子們的心飄向了海邊。他們最真切的愿望,就是在平潭的海邊等一場日出。“小花椒”們自小生長在大山深處,有許多人此前從未見過大海,一直憧憬著這片美麗的蔚藍。
翌日清晨6時許,天剛微亮,孩子們乘車來到龍王頭海洋公園。此時,一輪紅日已探出頭來,海面波光粼粼,清涼的海風拂過。“下水咯——”“小花椒”們紛紛脫去鞋襪,赤腳踩進沙灘,追著浪花盡情奔跑。“原來海風是咸咸的,這是課本里‘寫’不出的味道!”小團員馬昊哲仰著小臉,表情格外認真地說。
不知是誰先起的調,孩子們背對大海站成一排,唱起了那首《大山里的孩子》。“大山里的孩子啊,多想走出那道山崖……”
“太美了,真的和電視里一樣藍!”望著一望無際的海岸線,13歲的李閆佳瑞忍不住歡呼,這是她第一次近距離與大海接觸,平潭的海灘滿足了她對海的所有想象。
李閆佳瑞是老團員,她說加入合唱團后收獲了珍貴的友誼,整個人也變得開朗了許多。“希望能繼續學習音樂,未來當一名音樂老師,為家鄉的孩子們種下音樂夢想。”走在沙灘上,李閆佳瑞許下了質樸的心愿。
和李閆佳瑞一樣,班琴的心中也始終記掛著那片大山,還特意請老師多拍一點大海的照片,想要帶回去給媽媽和朋友看。
“合唱團的經歷教會我,音樂的力量足以陪伴人一生。無論未來走向何方,我都會堅持唱歌。”班琴堅定地說,自己的夢想不止于音樂,而是要成為一名人民警察,“守護大山里和我一樣的孩子”。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