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海風點亮心燈——平潭教師用愛照亮海島學子路
2025-09-09 10:47:46 來源:平潭網 作者:馮榮 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供圖三尺講臺,承載無數夢想;四季耕耘,守護桃李芬芳。在教育這條漫漫長路上,總有一群人,以課堂為土壤,以鉆研為雨露,靜默扎根,篤行不輟。
在第4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三位長期堅守嵐島教學一線的普通教師,講述那份跨越年代的師者初心。
“70后”吳云梅:為海山娃推開望向世界的窗
學校:平潭第二中學 教齡:29年
9月2日,平潭第二中學七年(1)班教室,陽光透過窗戶,落在孩子們專注的眼睛里。講臺前,語文教師吳云梅手持新課本,和孩子們一同在美妙的語文世界中徜徉。
從1996年站上三尺講臺至今,已有29載。當時,吳云梅從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中文系畢業后,服從分配,返回家鄉平潭,成為一名鄉村教師。這些年,她用一支粉筆、一顆初心,在鄉村講臺上默默耕耘。
平潭第二中學教師吳云梅(右二)講解習題。
上世紀末的海島,交通不便,教育資源相對不足。“1999年,我調入平潭第二中學時,當時學校教學設備十分簡陋,一塊斑駁的黑板、幾支短小的粉筆,基本就是課堂的全部……”吳云梅回憶說。眼下,多媒體教學設備一應俱全,課堂教學也變得更加生動、多元。她不禁感慨:“教育的面貌已煥然一新。”
在海島鄉村,教師往往需要身兼多職,是傳授知識的先生,也是陪伴成長的“父母”。吳云梅認為,孩子們的成長應當更快樂、更自信。而作為教師,更要持續學習、與學生共同進步,才能將更廣闊的世界帶到海島孩子的面前。
“鄉村教育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知識要教,心更要育。”兩年前一個周日的傍晚,吳云梅接到了一通焦急的電話。“吳老師,我女兒因為情緒持續低落,厭惡學習,不知道該怎么辦了……”電話那頭,學生母親哽咽的聲音,重重地落在了吳云梅心上。
第二天晨讀時,吳云梅輕輕走到那個始終低著頭的女孩身邊,輕聲說:“不開心的時候,試著把它們寫成文字,記錄在自己的日記本里,當是和另一個自己說說話,好嗎?”起初,女孩只是沉默。后來,吳云梅一步步鼓勵她:“文字不會逃走,也不會評判你。你可以在里面安放所有的心情。”她還帶著女孩一起閱讀,分享感悟……漸漸地,女孩的眼神不再閃躲,開始樂于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性格也變得更加陽光開朗,愿意主動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順利考取了理想的高中。
吳云梅的辦公桌上,總會不時冒出些“小秘密”。有時是一張學生的手繪卡片,有時是一張悄悄塞進的紙條,字跡稚嫩卻真誠。去年教師節,2011屆畢業生林小玲重返母校,將一束親手編織的花輕輕放在老師面前。花束旁的卡片上留下一行溫柔的字跡:“青春有幸,感恩有您,為我領航一程。愿您快樂,不止今日,而是歲歲年年。”這句話,吳云梅反復看了許多遍。如今,這束不會凋零的花依舊在她案頭灼灼盛放,像一枚溫柔的勛章,靜述著那些不曾言說的師生情誼。
回首這些年的鄉村從教路,吳云梅只是微笑:“我只是全國許多鄉村教師中普通一員,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我們,陪海島娃娃們奔赴更遠的世界。”
“80后”丁耀:成為陪伴學生成長的“大圓”
學校:平潭東庠學校 教齡:16年
今年37歲的丁耀,是平潭東庠學校唯一的物理教師。2009年,從長春師范學院物理專業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家鄉平潭,成為講臺上的普通教師。2022年,他考進平潭東庠學校,除了日常物理課程教學,還要教授八年級道法,兼任教務處副主任。事務繁雜,他始終能量滿滿。“教師這個職業,看似平凡,卻是由無數個‘小圓滿’組成的。每一個學生的微笑,每一屆學生的畢業,對我來說,都是最好的禮物。”丁耀說。
平潭東庠學校教師丁耀(左三)與學生交流。
2024屆學生王雨晴曾因物理學習困難而成績低迷,丁耀利用課后時間耐心輔導,最終,王雨晴不僅成績大幅提升,更如愿考入平潭一中。離別時,她一句“耀哥,謝謝您”讓丁耀熱淚盈眶。至今,王雨晴仍通過微信與丁耀分享高中生活,親切地稱他“耀哥”。
除了課業輔導,丁耀更注重心靈的陪伴。課間他總會走進教室,與學生閑話談心;學生犯錯,他依據個性耐心溝通;課后他還常家訪,與家長共同守護成長。在他眼中,“每一位學生都不一樣,只有用心,才能真的影響他們。”
最令他難忘的,是臨近中考前那段緊張艱苦而溫暖的晚自習時光。夏夜濕熱,蚊蟲飛進晚自習教室。丁耀輕輕關上教室門,拿起一疊舊試卷卷成筒,細致地替孩子們驅趕飛蟲。他一邊輕輕揮動,一邊幽默地寬慰:“你看,連蚊子都想來咱們班‘蹭課’,說明我們這兒有吸引力啊。”話音落下,教室里響起一陣輕松的笑聲。
穿梭在課桌間,他不時俯身查看學生的習題,耐心講解思路,額上沁出細密的汗珠,襯衫后背也逐漸浸濕。在他的陪伴下,嘈雜與躁動漸漸平息,教室重回寧靜,只剩下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今年中考放榜,十六名學生中,十五人如愿考入高中。
隨著離島教育條件的改善,丁耀還積極開展仿真實驗,讓學生們在教室里就能動手操作、體驗物理的奇妙。
“教師就是大圓,學生就是大圓中的小圓。教師唯有不斷拓展知識邊界,才能帶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丁耀說。當年,高中物理老師林勇以“大圓與小圓”的比喻,深深影響了丁耀。
談及教師節愿景,丁耀說,將不斷學習新方法、新知識,更好地教授學生。“祝愿所有老師節日快樂——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用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
“90后”陳海燕:彎下腰,用心聽孩子說話
學校:平潭城關第二幼兒園 教齡:7年
“小朋友們,大家中午好!歡迎來到繪本館,我是愛講故事的海燕老師,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是《你好,燈塔》……”9月3日,平潭城關第二幼兒園繪本館,一個溫柔的聲音響起,1998年出生的陳海燕微笑著坐在孩子們中間,手中捧著繪本《你好,燈塔》。她是小班年段長,在這片童心天地中,已耕耘了七年。
陳海燕(右三)和孩子們一起閱讀繪本。
幾年前,一個名叫璇璇(化名)的女孩引起了她的注意。當其他孩子追逐嬉戲時,她總是一個人蜷在教室角落,握緊彩筆,埋首于自己的畫中世界。陳海燕沒有急著要求她開口。她只是每天輕輕走近,然后蹲下身來,讓自己的目光與璇璇齊平。“璇璇,你畫里的天空為什么是紫色的呀?是不是藏著什么神奇的故事?”她的聲音柔和,像午后透過窗簾的陽光,“老師好想聽你講一講。”起初,璇璇只是抿著嘴,偶爾點頭或搖頭,筆尖卻越握越緊。陳海燕并不催促,她有時只是安靜地陪在旁邊,偶爾遞上一支新顏色的彩筆,或一句輕輕的贊嘆:“這朵云畫得真軟,像棉花糖一樣。”
轉折發生在普通的一天。當陳海燕又一次指著畫中一個小人影問“她要去哪里”時,璇璇低聲說:“她……想回家。”盡管聲音很小,陳海燕卻立刻回應,笑著說:“原來她有點想媽媽了,對嗎?”孩子輕輕點頭,嘴角有一絲幾乎看不見的揚起。
“畫了什么”“小貓后來高興了嗎”“這座山遠不遠”……從那以后,陳海燕每天都抽時間專門和璇璇互動交流。這輕輕推開孩子心中的窗。璇璇的回答也從零散的詞語,慢慢變成完整的句子,最后竟能流暢地說出一整幅畫里的情節、情緒甚至想象中的對話。“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愿說,只是需要有人愿意以他們的方式彎腰,等待。”陳海燕說。
“幼兒教育不在于灌輸多少知識,而在于你是否真正‘看見’了每一個孩子。”陳海燕說。她相信,對于那些不善表達的孩子,要為他們找到另一種“語言”。從傾聽與記錄出發,甚至開發出“班本小記者”課程,讓孩子在采訪、表達中建立自信。
不少家長反饋,孩子變得更敢于表達自己。璇璇轉學前,她的媽媽特意發來信息:“謝謝您如此用心‘聽’她說話。我們做父母的,反而常常忽略了孩子細膩的內心……”
“有人說,幼兒園老師最容易被孩子忘記,他們還太小,長大可能就不記得老師。”她卻不以為意。“教育是‘慢藝術’,你得相信,你播下的愛和耐心,也許不會立刻開花,但它會悄悄融進孩子的生命,成為他們人格底片中溫暖的部分。”她希望自己永遠葆有這份童心,成為孩子們童年記憶中一道溫暖的光。
記者手記
成為光,照亮海山娃的夢想
咸咸的海風,拂過海島校園,一個個溫情的教育故事正在發生,觸動人心。
平潭二中吳云梅老師二十九年如一日,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年代,走到智慧屏幕輔助教學的今天。她說,“教書是良心活”。這一句樸素的話,道出了深刻的職業信念。在她看來,她守護的不僅是課堂,更是孩子們對未來的想象。
平潭東庠學校唯一的物理老師丁耀,習慣在習習的海風中備課,在暑熱的晚自習教室里,用耐心和細心陪伴孩子學習。他相信“教育是由無數‘小圓滿’組成的”。他關于“大圓與小圓”的比喻,不僅來自恩師的傳承,更已成為他自己作為師者的哲學——師生之間,其實是彼此照亮、共同成長。
在平潭城關第二幼兒園,陳海燕老師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畫紙里的“語言”。她讓我們看到,教育最初的形態,原來可以這樣溫柔——不是俯視,而是平視;不是灌輸,而是等待。她說,也許自己可能很快會被孩子忘記,但她仍愿做那一縷“溫暖的光”。他們年齡不同,卻有著同樣的海島教育情懷:是責任,更是熱愛;是堅守,更是創造。他們相信,成為一名優秀的海島教書人,需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多智慧、更多愛。
他們像一座座燈塔。在茫茫的大海之濱,默默站立,持續發光,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照亮這些海山娃的前行路,告訴他們:有光的地方,就有方向。
值此教師節,向所有如燈塔般守候的海島教師道一聲:“節日快樂。愿你們被歲月溫柔以待,桃李芬芳,一生光明。”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