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白沙村百年老厝的·故事
2025-09-05 10:00:13 來源:平潭網 作者:王焰驅車沿平潭環島路一路向北,駛入北部生態廊道。這條廊道將沿途風景串聯,山海相接,風車佇立海上,景象頗為壯觀。白沙村原本只是偏居海島北端的一個小村落,隨著北部生態廊道的貫通,越來越多游客來到這里。
這座石厝位于白沙村352號,有兩百多年歷史。
村中一座座新舊石厝,仍保留了海島建筑特有的馬鞍墻、老門楣、虎齒鋸、石鐘毋、瓦屋頂等元素,如同鐫刻著海島人家的家庭情感,見證著時代變遷。它們承載著一代代漁民的祈愿——建一座大厝,讓子孫在厝中成長,積蓄外出打拼的力量。
老舊門閂
“老板,早餐在哪兒吃?”
“老板我們先走啦,小朋友要開學了,下次還來你這兒??!”
“老板我們的房間好了嗎?”
…………
初秋的陽光透過木窗,落在民宿主林而仁微駝的背上。今年76歲的他,抱著一疊被太陽曬得蓬松的被套,匆匆走進房間,為預訂民宿的客人更換床品。這樣忙碌的一天,對他而言再平常不過。
林而仁站在自家石厝前講述村中往事。
這間名為“陸間藏?!钡氖让袼?,既保留了古早漁村的舊韻,又融入了現代裝修的新意。外墻雖被粉刷成白色,但整體仍延續四扇厝的格局?!爸虚g為廳,兩邊為房。廳又分大廳與后廳,大廳是家族生活聚會的公共核心空間,后廳多用作廚房或倉庫。”林而仁說,這座房子與他同齡,是父親于1949年修建的,門牌號上寫著:白沙村349號。
“陸間藏?!泵袼?/span>
“以前平潭人起厝,常因資金不足先蓋一半,‘留碼頭’,等以后有錢了再拼接擴建。這間是我父親親手所蓋,隔壁是我阿公蓋的,更前面一座祖厝,是清代時先祖遷至島上置辦的產業,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币宦渥侄示痛蜷_了話匣子。
聊天間隙,他還不忘對前臺的游客微笑招呼:“先坐這邊稍等一下,馬上就好。”忙完手頭的活,他用毛巾擦了擦手,從桌邊拿起幾本書向我們展示。這些書中,既有泛黃的古籍,也有文學類暢銷書。他說自己從小喜愛閱讀,還因此上過兩年高中:“我是平潭一中1968屆畢業的高中生。當時白沙小學招代課老師,我也去了兩個月,但家中幾個孩子嗷嗷待哺,只好去做遠洋水手,從水手一直做到輪機長,一干就是幾十年,前幾年才退休。”林而仁的手指關節粗壯,他說當輪機長時要下船艙修機器、搬機械,什么活都干,所以手指比一般人更粗。
談起這座與自己同齡的大厝,他說,父親是獨子,家里靠出海捕魚等積攢了一些家業,“家里人在我出生的那年蓋了這間大厝,又添了男丁,阿公和阿爸都高興得很”。
老厝里開枝散葉,林而仁的幾個孩子如今也都成家立業,老厝成了大家族聚會的場所。2023年,學室內設計的外孫女林紫玲從大學畢業,她從上海回到家鄉,將老屋重新設計,一步步把老舊石厝改造成浪漫民宿,也實現了自己的設計師夢想。林紫玲說:“雖然客房只有四間,但我將它們命名為‘南來’‘北往’‘東來’‘西去’。希望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能在這里感受平潭鄉村的古早氣息,愛上這份樸素之美?!?/p>
爺孫倆配合十分默契,外公負責線下打理,外孫女負責線上接單,把民宿管理得井井有條。
林而仁的石厝記憶,是一家人擠在隔壁祖厝狹小逼仄的空間里,連轉身都困難。因此,他對這座翻新后的石厝格外珍惜。而林紫玲的童年記憶,則圍繞著石厝外那臺磨豆漿的石磨盤。她記得,每逢節氣,石厝間便彌漫柴火與豆漿的香氣,海島諸娘子彎腰推磨的場景,如老電影般仍在眼前浮現。
民宿新裝了一面落地窗,如同相框一般,將清新的藍天、大海和被瓦片壓實的屋頂一同納入其中。偶爾有游客走入畫面,便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圖景。
盡管現在的石厝打通了外墻,裝上了明亮的落地窗,但仍保留了石頭小窗和杉木櫥柜,只做了簡單修復和刷漆?!斑@里有太多屬于幾代人的記憶,我們舍不得換掉。”林紫玲輕聲說道。
林紫玲在平潭游玩。(受訪者供圖)
最具特色的兩個櫥柜,爺孫倆一致決定保留,僅從網上購置古色古香的銅門扣替換已損壞的鎖具。這樣簡單的改造,既融合了過去與現代的審美,又未盲目推倒重建,而是選擇以溫柔的方式讓老建筑重獲新生。
石厝大門
從江西自駕而來的裴樂輝一家,帶著雙胞胎兒子裴梅子康和裴梅子寧來平潭趕海。裴樂輝說:“我們在網上預訂這間民宿,就是看中照片里的古早味,老板人也特別熱情。這里景美人好,以后還會再來?!眱蓚€孩子在一旁興奮地分享趕海的收獲:“這是海膽,我們抓了好幾個!還有大螃蟹、小螃蟹,平潭太好玩了!”
林而仁望著他們,感慨萬千:“當初哪想過這樣的石厝能吸引這么多游客來啊。家鄉越變越好,我們也是趕上了好時代。”
我們隨林而仁走進他成長的老厝——民宿隔壁的白沙村352號。這座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石厝,現在用作民宿的儲藏室。一張油漆斑駁的八仙桌,配著四條長板凳,他熟稔地拿起桌布細心擦拭:“這些老物件是我爺爺傳下來的,都是上好的杉木,一直舍不得丟。”
林而仁細心地擦拭桌椅板凳。
走出石厝,順坡而下,便來到白沙村287號。這是林而仁祖上遷至白沙村時的祖厝,木石結構,屋檐下、木梁上那些精致的雕刻與斑駁的痕跡,都是歲月留下的印記。
站在村中環視,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老石頭厝,其中有好幾座正在改建成民宿。古厝內有一個家族的故事,也是一個村落的記憶。這些石厝靜靜佇立,見證著漁家煙火裊裊的過去,也聆聽著如今游客的朗朗笑聲。
離開白沙村,正午的陽光照在石厝瓦片上,泛著溫暖的光澤。原來,這些石厝之所以動人,不只是因為其外形頗具美感,更因為其中流淌著島上人家的生活記憶與人間煙火。它們是歷史的活化石,記錄著時間,更守護著情感。
或許,這就是平潭石厝煥發新生的意義——不是將過去封存,而是讓記憶延續,讓故事譜寫新章,讓老空間容納新生活。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