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青年在平潭,追尋自己的海島夢
2025-09-05 10:00:33 來源:平潭網 作者:林彬彬/文 江信恒/攝椰子樹下,遮陽傘、躺椅點綴其間,游客閑適享受海風。
“風車、大海、日落和椰子樹,這才是我理想中的海島。”傍晚時分,在平潭和平村的海邊,來自江西的張哲坐在躺椅上,不遠處,海浪聲聲,溫柔地拍打著沙灘。
從參與創辦平潭首個沙灘咖啡業態,到打造“星辰之淚”文旅品牌,再到如今嘗試在島上引種椰子樹,張哲用一個又一個嘗試,悄然構筑他的海島夢。每一次嘗試的背后,都離不開他那股“想到就要做到”的行動力,和那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實驗精神。
椰子樹迎風搖曳
創業者:被一片海點燃夢想
2016年,因朋友在平潭經營民宿,張哲第一次踏上這座海島。那時的平潭,還不算是一個成熟的旅游城市,更像一個安靜質樸的小島。“那是我第一次見到那么藍、那么干凈的海。”他回憶道,“沒有太多商業化痕跡,一切都是那么樸素,充滿無限可能。”
那一片海,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一顆種子。
轉眼到了2022年,平潭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品質提升,壇南灣沙灘業態亟待升級,平潭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政府招商的誠意,讓張哲和團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合適的時候選擇對的地方,比單純努力更關鍵。平潭這張‘白紙’,給了我們最大的創作空間。”張哲說。
以大自然為基底,巧妙進行設計。
張哲開始奔赴多個臨海城市考察。那些沙灘上,遮陽傘、躺椅、咖啡座與各類休閑設施有機融合,他驀然意識到,優質的濱海度假體驗,不應止步于“看海”,而是讓人感受到“被海擁抱”。那些優秀的濱海業態,無不是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礎上實現持續創新的成果。“我為何不將這些成熟的度假理念帶到平潭呢?”思緒流轉間,平潭那片碧海金沙的景象浮現在張哲眼前,未來的壇南灣,一下子變得清晰。
回到平潭后,為了讓游客獲得最佳濱海游玩體驗,張哲團隊精心打磨每一處細節。他們設計了黃白相間的遮陽傘——“這個顏色拍照好看”,搭配條紋圖案的休閑沙發——“豎條紋顯得人更修長”。當這些元素和壇南灣的碧海金沙搭配在一起,效果出奇地好。
“顏色、線條、沙灘、大海,組成了一幅畫,隨手一拍就是美景。”他解釋說,隨著鯨喜藍眼淚咖啡店在壇南灣亮相,第一杯“沙灘咖啡”賣出,他們開創了平潭沙灘咖啡業態的新模式。
張哲把成功歸結為定位準確:差異化競爭是關鍵。“我們以游客體驗為中心,特別關注女性游客的需求。選址、景觀、設計要完美結合,才能讓網紅景點變成持久的旅游目的地。”
如何把“看”海變成“愈”海呢?他認為,答案在場景植入。“體驗式旅游是未來,風景可能會看膩,但新的體驗方式總能吸引人。”張哲說。
張哲(左)和創業伙伴談論發展規劃。
洞察者:打造浸潤平潭文化的咖啡空間
在成功運營鯨喜藍眼淚咖啡店后,張哲將目光投向了更具文化縱深的方向——打造一個真正融入“在地基因”的咖啡空間,傳遞屬于平潭的獨特文化溫度。
“平潭從不缺少美景,缺的是更多獨屬于本土的文化表達。”張哲說,“我們想做的不只有一家咖啡店,還想打造一個能夠代表平潭文化輸出的空間。”
今年年初,蘇平片區龍頭驛站引起他的注意。驛站坐落于北部生態廊道中段,周邊自然風光優美,海島氛圍濃郁。原有設施包括粉色梯形觀景臺、景觀雕塑、無邊泳池和中心樓等。
“開闊的建筑格局、毫無遮擋的海景視野,遠可眺望平潭海峽公鐵大橋的宏偉,近可瞧見紅頂白墻的漁排,流露出幾分浪漫情調。”談及此,張哲說,“我們當即決定,要在這里做一家不一樣的店。”
今年“五一”,星辰之淚咖啡空間開門迎客。室外,粉白遮陽傘、粉藍沙發與玫紅色旋轉樓梯相得益彰,構建出濃郁的濱海假日氛圍。這里空間開闊且充滿設計感,迅速成為游客紛至沓來的打卡地。
俯瞰星辰之淚咖啡空間
步入室內,每一處細節都蘊藏著平潭的文化印記:貝殼打磨的杯碟、火山石裝飾、以南島語族圖騰為靈感創作的掛畫和毛毯……這些元素不僅僅是裝飾,更在無聲地訴說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記憶。
由貝殼打磨的杯碟
室內,平潭元素隨處可見。
“星辰之淚——IsaroCoffee”的品牌命名,承載著一層深遠寓意。“在盧旺達的古老傳說中,‘Isaro’被譽為星辰之淚——當夜空中的星星為人間的故事感動落淚,淚珠墜入海洋,便化作珍珠。”張哲說,這個美麗的傳說與平潭星辰大海的浪漫氣質高度契合,“在這里,海浪聲低語,文化古韻悄然流淌,是處融合自然與人文的秘境。”
實驗者:在平潭種下椰子樹
“不做可以找很多理由,但做,只需要一個理由。”如今,張哲的新嘗試是在島上種椰子樹。
這個想法源于游客經常問的一個問題:“海島怎么沒有椰子樹?”這個簡單的問題,讓他思考了許久。
那就先種20棵試試!定下目標后,張哲四處請教專家,而后,海南運苗、帶土移植、修葉防風……一個月后,樹活了,但冬天才是真正的考驗。“先看看能不能熬過平潭的冬天,如果不行就換其他品種,總會有辦法的。如果活了,平潭也多了種熱帶風情。”張哲說。
他把這種嘗試稱為“傻勁”,也是他實驗精神的體現。對張哲來說,種椰子樹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景觀美化。“勇氣當然更重要,明知概率不高,也要有嘗試的勇氣,凡事都需要有人邁出第一步,剛好有機會給我,那么就大膽地嘗試吧。”
如今,在和平村最美的海邊公路旁,一排從海南遠道而來、被精心呵護的椰子樹正迎風搖曳。樹下,遮陽傘、躺椅點綴,游客閑適享受海風。
這個嘗試也悄然改變了張哲的想法。“過去總想著布局全國環線、全省環線,現在,我只想深耕平潭全島,把平潭的旅游做好、做精。椰子樹,就象征著這份‘長久’。以前可能追求‘爆得快’,現在覺得,‘慢一點爆’,根基扎得更穩,生命力才會更持久。”
他清楚地知道種椰子樹面臨的考驗:低于5℃就難以存活,臺風的到來更是巨大挑戰。“但總得試試,‘不可能’的事,總要有人先做。”
這種“行動派”風格,幾乎貫穿了他的整個創業歷程。他相信,做事情不一定都要萬事俱備,內心的感知才是真正的起點。當年站在壇南灣,被那片海瞬間擊中的感動,就是最好的理由。“能打動自己的風景,也一定能打動游客。”張哲說,“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這種感動變成游客可以實際體驗的產品。”
現在,平潭的沙灘咖啡業態遍地開花。面對越來越多的同行,張哲也坦言感到壓力:“壓力在于擔心下一個項目不夠成功。”張哲頓了頓,接著說,“但成功是沖動出來的,做之前不要想太多,行動自會解決問題。”
采訪結束時,記者與張哲一起走到沙灘盡頭,一排新種的椰子樹在風中輕輕搖晃,像是在對大海招手。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就是平潭的實驗精神。”張哲拍掉手上的沙子,望著大海說,“當然,也是我的。”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