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稻谷歸倉 該碾米嘍
2025-08-29 09:53:57 來源:平潭網 作者:林秦東 高信凱 文/攝“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隨著稻香河流繼續(xù)奔跑/微微笑/小時候的夢我知道……”初秋時節(jié),漫步在平潭仙霞村金燦燦的稻田里,這段熟悉的旋律不自覺地在耳畔響起,向前望去,起伏的稻浪如同一幅巨大的金綢,從腳下一直鋪向遠方,金黃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著,如同大地孕育的含蓄笑紋。蜿蜒曲折的田埂間,一條彩虹步道貫穿其間,為這片土地注入了一絲生機與活力。
水稻長勢喜人,靜待收割。
仙霞村與壇南灣為鄰,地勢平坦,水源豐沛,村里的人家既能選擇出海捕魚謀生,也能選擇種植水稻養(yǎng)家。稻田里,履帶式收割機來回穿梭,所到之處,金黃的稻穗皆被卷入其中,不多時,原本滿是水稻的一壟田畝只留下半截莖稈。“現(xiàn)在有了專業(yè)機械的幫助,割水稻可比過去省事多了。”水稻種植戶魏文合擦了擦額頭的汗說。稻田外,來自江蘇的攝影愛好者劉新文舉著相機拍個不停。他說:“想不到在海島上還能看到風吹稻浪,谷物搖曳的景象。”
農戶操作收割機收割水稻。
每年產出的新谷,總會第一時間被加工成新米。在仙霞村的一家碾米作坊里,精米機正馬不停蹄地運轉著。隨著“轟隆轟隆”的聲響,篩凈后的稻谷褪去了金黃的“鎧甲”,出口處源源不斷地流出白花花的大米,在陽光的照耀下,像是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
陳紀枝用精米機處理稻谷。
這段時日,前來碾米的農戶絡繹不絕,作坊主人陳紀枝夫婦雖然一刻不得閑,但臉上卻掛著盈盈的笑意。不大的空間里,兩臺精米機,三五個相熟的老朋友,一邊碾米,一邊暢聊豐收的喜悅。碾米作坊里還會有些村外的客人專門來采購本地大米。“咱們本地米黏度高,口感好,每年我都會過來買上幾十斤。”市民方建平說。
陳紀枝夫婦將大米打包裝袋。
“老陳,我們先回去了,有空上我家坐坐。”晌午時分,前來碾米的農戶心滿意足地挑著一擔擔大米離開。陳紀枝終于有了休息的時間,他端起桌上的搪瓷杯灌了一口茶,便領著大家來到自家的稻田里,介紹起仙霞村的水稻種植故事。
“記不清是什么年代了,只記得自我曾爺爺那輩開始,‘清明過插秧秧,初秋到割水稻’便是我們這雷打不動的傳統(tǒng)。”陳紀枝回憶道,打他記事起,一到初秋,田間地頭滿是收割水稻的農戶,大人弓身彎著腰,赤腳踏入泥濘水田,雙手左右開弓麻利地用鐮刀割下一茬茬水稻,送飯來的孩童們也跟著在田埂間幫母親將割下來的稻禾打結成捆。
這些年,陳紀枝每年都會回到村里種植水稻,并熱心地幫村里其他種植戶采買稻種肥料。其實,陳紀枝是一家食品加工廠的退休職工,每月都有穩(wěn)定的退休金,子女們也事業(yè)有成,身邊不少人對陳紀枝一把年紀還醉心于水稻種植的做法不理解,疑惑道:“都一把年紀了,在家享清福不好嗎?”但陳紀枝始終舍不得老家的田地,用他自己的話說,“水稻不只養(yǎng)活了世世代代的村里人,更早已成為仙霞村根脈的一部分”。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作為平潭水稻種植的傳統(tǒng)村落,如今的仙霞村還因此吃上了“旅游飯”。“我們正圍繞仙霞村稻田文化品牌,打造實踐研學、鄉(xiāng)村旅游和水稻種植體驗等多樣化的文旅消費新場景,實現(xiàn)水稻種植從‘一產’到‘三產’轉型升級,同時帶動村民增收。”仙霞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同瓊說,仙霞村正規(guī)劃以村中成片的稻田為紐帶,修建稻田咖啡屋、風雨連廊、稻香園等兼具休閑娛樂和田園觀光的旅游打卡點。
微風輕輕拂過,稻田里泛起層層金浪,像是連綿不絕的歲月低語。夕陽西下,熟悉的旋律慢慢在耳邊響起:“所謂的那快樂/赤腳在田里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給叮到怕了/誰在偷笑呢/我靠著稻草人……”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