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壇:千年海防的橋頭堡
2025-08-29 09:52:38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郭雅瑩 見習記者 劉宇捷原標題:海壇:千年海防的橋頭堡
平潭,古稱“海壇”,中國第五大島,靜臥于臺灣海峽西側,像一枚厚重的關印扼守閩江口。這里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驛站,更是東南沿海海防的橋頭堡,自古便有“閩海門戶”之稱。地方志記載“閩在岐海之中,海定,閩無不定;閩之門戶,又以海壇為要區”,道盡了這片山海的分量。
俯瞰平潭海壇古城。 林君斌 攝
獨特的區位,在戰火與戍守的交替間,不僅讓平潭的山海間沉淀了深厚的海防記憶,也催生出獨特的海壇文化。它如同深植于土壤的古樹,根系蔓延在島嶼的每一寸肌理中,成為平潭最鮮明的文化底色。
當帶著咸澀的海風掠過這片土地,古籍里的兵戈鐵馬、民俗中的烽煙余韻、文旅新景里的古今對話,便順著風勢呼之欲出。日前,記者走進嵐臺歷史古籍文獻館,在文史學者的帶領下,翻開一本本珍貴古籍,重溫那一段段山海鐫刻的海防史詩。
古籍見證的海防歲月
踏入嵐臺歷史古籍文獻館的瞬間,窗隙溜進的風裹挾著古籍特有的氣息漫延過來。木制書架上,前排的線裝本蜷著被歲月吻過的邊角,后排的重印本裹著統一的書衣,散發著油墨與時光交織的味道。
外國游客參觀海壇海防博物館。 江信恒 攝
今年4月,位于平潭臺創園內的嵐臺歷史古籍文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與之同步開館的嵐臺歷史古籍文獻館,讓眾多海壇古籍有了嶄新的安身之所?!斑@是我們的海壇海防展墻,每幅圖、每件物背后都藏著故事。”平潭文史學者李遵云從展墻旁轉身,指尖輕輕點過裝裱邊框,眼里滿是珍視。
墨色勾勒的《海壇圖》在燈光下靜靜鋪展,鎮守福建臺灣總兵官印的斑駁印記沉凝如史,抗倭名將沈有容畫像上,眉宇間的英氣經歲月打磨愈發銳利。光影流轉間,往昔烽煙似穿透時空,引領人們走進深邃的海防長卷。
海壇海防博物館內的趕繒戰船模型 江信恒 攝
平潭的海防史,早在唐代就埋下伏筆。那時它憑著“控扼閩海”的地勢,成為朝廷牧馬練兵的前哨,島上“馬埠頭”便因當年的牧馬之舉而得名。宋代以降,海上貿易日漸繁盛,海寇襲擾也隨之增多。朝廷于是在此設“巡檢司”,配弓兵戰船,平潭自此拉開系統性海防的序幕?!八未矙z司本為護鹽路而設,可平潭卡在閩江口與臺灣海峽之間,自然成了海防體系的核心節點。”李遵云說。
明代的海壇島,因海商往來頻繁,成為外海流寇覬覦之地。為護海疆,明政府在此特設海壇游營,與周邊水寨形成掎角,織就一張“寨堡為基、烽燧為信、戰船為脈”的立體防御網。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四十三年(1564年)間,海壇游營漸廢,倭患乘虛而入,東南沿海盡遭荼毒。
轉機出現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繼光率戚家軍入閩時,倭寇正襲擾福清牛田。訓練有素的戚家軍如猛虎撲食,擊潰主力,殘余200余倭寇竄入海壇島(平潭主島),妄圖憑借海島的復雜地形負隅頑抗。
酷暑里,戚繼光親率部隊渡海追擊。海壇島礁巖如刃,他身先士卒在荊棘叢中搜尋,終在隱蔽山谷發現倭寇巢穴。戰斗打響,戚家軍潮水般涌上去,分割包圍,將殘倭盡數殲滅。
清朝康熙年間,清兵移駐海壇島,設海壇鎮水師,總鎮署設在原衙署,后逐漸發展為城關地區,并衍化為全島經濟中心。其間,清政府將原來的中、左、右三營兵員,改制為左右兩營,共設2400名官兵戍守海疆,這便是當地“二千四兵”說法的由來。
施瑯正是在此時登上歷史舞臺。康熙二十年(1681年),施瑯任福建水師提督,平潭成了他收復臺灣的戰略支點。
其間,施瑯多次親臨平潭,用腳步丈量澳前港、蘇澳港的潮汐,向漁民請教“六月六,漲大潮”的海潮規律。訓練水師時,施瑯更是充分利用平潭海域,組織將士演練實戰技能,水師戰斗力也因此大增。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澎湖海戰當日,西南季風驟起。借助季風,清軍終獲全勝,打開了臺灣島的門戶。
戰后,清廷推行班兵戍臺制度:臺灣鎮兵員從閩粵五十余營抽調,合計萬人,每三年輪替一班,故而得名“班兵”。這制度延續200年,換防70余次,往來數十萬兵卒中,自然免不了海壇子弟兵的身影。平潭民間“二千四班兵,不離臺灣海山”“六死三留一回頭”等諺語,道盡戍臺之苦。
民俗承載的烽煙記憶
記者驅車前往平潭海壇片區澳前寨頂村,村東的寨頂山是一處古代攻防兼備的軍事制高點。只見,山坡頂巉巖巨石交錯排列,形成百余米天然寨垣。山頂腹地開闊,海面動靜盡收眼底,便于部署兵力。山上還留存著拴馬石、石大炮等遺跡,仿佛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激戰。
在平潭,像“寨頂山”這樣帶著海防印記的地名不勝枚舉。牛寨山、南寨山、蘇澳芙蓉寨山……單是“寨”字,便標注出當年營寨林立的防御格局。留存古營寨或煙墩(烽火臺)遺址的山體,遍布全島,仿佛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坐標。
如今,硝煙早已散盡,這些鐫刻著記憶的遺址,戰火中淬煉的智慧,成為當地獨特的文化基因,在平潭民俗里“活”了下來。
“《平潭映象》里的藤牌操太燃了!”舞臺劇《平潭映象》回嵐首演散場時,平潭市民章穎仍難掩激動。
藤牌操源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在義烏募兵3000人訓練成“戚家軍”,并針對沿海地形與倭寇作戰特點創立“鴛鴦陣”,還將藤條編成形如斗笠的盾牌,涂上桐油、畫上虎頭,既防刀箭又能震懾敵人。
平潭藤牌操進社區表演。 林君斌 攝
“藤牌輕便,不僅可作盾牌,在水戰中還能充當浮具。藤牌兵團隊作戰以陣法制敵,在冷兵器時代作用重大,因此成為軍制中必備的兵種,延續了整個清朝?!逼教蹲骷野N道出了藤牌操在軍事史上的價值,“如今臺北故宮博物院仍珍藏著當年的藤牌操陣勢圖,成為兩岸文化交融的見證?!?/p>
清末民初,藤牌操從戰場走進民間,成為當地一項民俗。“你看這鴛鴦步、鳥仔跳的招式,都是從實戰中演化過來的?!逼教短倥撇賲^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周明邊演示邊說。
平潭藤牌操表演常設東西城門布景與黃三角旗,分單練、雙練等表演形式。螺號、大鼓伴奏里,表演者們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輪番變換,軍事痕跡里裹著濃濃的民俗味。如今,平潭藤牌操表演隊伍擴充至30余人,不少中小學生也加入了學習的行列,讓這門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同樣誕生于抗倭歲月的,還有燈牌蛇這一民俗。燈牌蛇又稱“板凳龍”“龍牌燈”,是以20厘米寬、200厘米長的木板凳為燈座相連而成。
與藤牌操相比,燈牌蛇的傳說更像武俠故事。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于元宵節前襲擾海壇,百姓逃至村外沙墩,提燈照明卻暴露了位置。危急關頭,走街串巷的小販“阿我”急中生智,招呼百姓:“把燈連起來!學戚家軍列陣!”
百姓們七手八腳地將燈排成兩隊,分東西游動,并伴以鑼聲。倭寇遠遠望見燈籠如長蛇游動,火光里似有千軍萬馬,以為撞上戚家軍,嚇得倉皇逃竄。這場“燈光退敵”的智斗,讓燈牌蛇在平潭民間被賦予了驅妖除怪的吉祥寓意,成為平潭元宵節的靈魂,400多年來從未缺席。
平潭的“白頭聯”“正月初二不拜年”“除夕點長明燈”,也浸染著海防的血淚??官翍鹨酆?,百姓為緬懷特定日子犧牲的英烈與親屬,將紀念方式沉淀為習俗:白頭聯以素色寄哀思,初二不拜年為靜心祭奠,長明燈存著盼親人魂歸的念想。
李遵云介紹,這些民俗是百姓鐫刻的海防記憶,承載著對犧牲者的告慰與跨越生死的牽掛,它們與海防故事、遺址地名構成獨特文化印記,串起海壇過往,讓與海防交織的情感在血脈中代代相傳,成為島嶼不可磨滅的精神基因。
文旅融合的海疆新聲
“這是海壇水師的趕繒戰船模型,戰船原型曾在臺灣海峽巡弋了200多年?!焙7啦┪镳^內,講解員的聲音落下時,幾名青年正凝神望著戰船模型,指尖隔空劃過船舷火炮,像是在觸摸那些波瀾壯闊的晨昏。
這座海壇古城里的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中國古代海防與水師文化”主題民辦博物館。3600平方米的空間里,“歷史沿革”“海防輯要”“戍臺守疆”“將才輩出”四個單元層層遞進,如展開的史詩。泛黃的水師巡防圖、銹跡斑斑的鐵炮、長滿藤壺的福船船舵,將平潭抗擊侵略的壯闊往事立體鋪陳。
“大家看這門炮?!敝v解員的手指向面前的炮身,“這是清朝早期平潭水師使用的船用大將軍炮,是較早期的前裝式滑膛炮,炮身厚重沉穩?!?/p>
炮身那些深淺不一的灼痕,仿佛是硝煙親吻過的印記,在博物館燈光下,恍惚能看見百年前炮手們在戰船上怒吼的模樣。
“文物不能只當‘睡美人’?!焙7啦┪镳^館長胡丹璐指著全息影像區說,“我們用文物、全息影像、復原模型等,讓參觀者沉浸式領略明清時期海戰的激烈。開館至今,30多萬人次在這里觸摸過歷史的溫度。”
文化的生命力在流動中煥發。去年5月,首屆東嵐文化大會暨閩臺海防論壇上,120余位兩岸學者等各界代表帶著研究成果而來。討論中,兩岸水師共守海疆的往事愈發清晰,“如何講好閩臺海防故事”成了最熱的話題。東嵐文化研究中心揭牌時,兩岸嘉賓共同按下啟動鍵,像完成了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接力。
嵐臺歷史古籍文獻館內的海防展墻 本報見習記者 劉宇捷 攝
接力正在變成鮮活的現實。海壇古城里,藤牌操表演者節假日便會登臺演出,在螺號與大鼓聲中,鴛鴦步的靈動、擊盾聲的鏗鏘,讓游客直拍大腿、連連叫好;將軍山“海防研學線”上,學生們走在戰壕遺跡里,指尖撫過“金戈鐵馬”“江山永固”“滿江紅”的石刻,聽講解員說三軍演習的往事。
曾有128位將軍登臨督戰的將軍山,正用新方式詮釋傳承。由景區精心打造、融合現代數智多媒體藝術的超視距山海實景演藝秀“嵐起山海圖@中國平潭”,自2023年推出后便備受矚目,2024年全年累計演出達212場,已然成為平潭又一流量名片。
數據顯示,2024年,平潭將軍山景區全年客流與收入均實現持續攀升,游客接待總人次同比增長19.82%,景區總收入同比增長198.48%。
在這場演藝盛宴里,機械數智動偶陣列以極高的還原度,將戚繼光練兵時的藤牌陣法生動演繹,每一個轉身、每一次擊盾,都精準復刻古法,帶游客回溯那段金戈鐵馬的歲月。而在“和平碑”之上,光影秀如夢如幻展開,海壇水師戍守海疆的英勇之姿與如今嵐島漁村的燈火交相輝映,仿佛奏響了一曲跨越時空的“海疆和鳴”。
“如今,站在那些海壇抗倭歷史的角落,作為海壇島民子孫的我們,不能也不該忘卻,苦難歲月雖已遠去,祖先的精神仍在血脈中奔涌,唯有自強不息,方能抗敵御辱、自立天地、蔭庇后代,這便是祖先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底稿,值得永遠銘記?!崩钭裨普f。
從銹跡斑斑的鐵炮到光影流轉的山海劇場,從學者案頭的泛黃史料到少年掌心的研學手冊,平潭的海防文化正以更鮮活的姿態,在海峽兩岸的潮聲里生長。潮起潮落間,古老海壇的故事仍在續寫,在閩臺融合的航程上,奏響永不停歇的和平樂章。
最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