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逐夢“漢語橋”:傳文化 結友誼 向未來
2025-08-27 09:18:16 來源:平潭網 作者:林彬彬 林小玉漢語為橋,天下一家。8月24日晚,第二十四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在平潭落幕。在過去的20多個日夜,來自133個國家和地區的155名青年選手,既在競技舞臺上切磋中文“聽說讀寫”的硬實力,也走進市井街巷、非遺工坊與科創園區等場所,感受中國的獨特魅力。
一場比賽,更是一座橋——這群青年,以中文為紐帶,用腳步丈量真實的中國,以心靈對話多元的文化,也向世界展示了開放包容、與時代同行、與未來共振的中國。
“漢語橋”選手在辯論。(資料圖)
舞臺輝映
展文化多元之美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當鏗鏘有力的吟誦聲響起,舞臺上的武術表演如行云流水,山河氣魄與千年詩韻交相輝映,將觀眾帶入中華文明的深邃長河。
這是總決賽“跟著詩詞游中國”環節的場景。本環節將考題融入詩詞、織入畫卷,更把華夏大地的靈秀山水與深沉情思,凝練于平仄韻律之中。來自美國的第二十二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優秀網絡人氣獎獲得者貝庭笙,擔任詩詞串講人,他說:“詩詞讓我走近中國的歷史與地理,讀懂每個漢字背后的文明。學習中文,是我人生最美妙的體驗。”
“漢語橋”不僅是語言競技的舞臺,更是中華文化的盛會。舞臺上,剛柔并濟的太極與節奏鮮明的說唱創新結合,迸發跨越傳統的活力;“漢語橋”選手身著福建“三大漁女”服飾精彩演繹,傳遞文明互鑒、美美與共的深遠意蘊。
選手們還帶來精彩的中文脫口秀和即興辯論,展現優秀的語言能力與對中文的熱愛。“之前我從未接觸過脫口秀,這次能登臺表演,是一次非常珍貴的機會。未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學好中文。”埃及選手奧拉在賽后采訪中,難掩對賽事的喜愛與不舍。
除了感知多元文化,賽事更傳遞發展溫度。當晚,“菌草之父”林占熺攜巴布亞新幾內亞留學生,登臺展示“幸福草”菌草技術的全球應用。菌草技術已推廣至全球100多個國家,成為中外合作的生動典范。“‘漢語橋’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參加此次活動不僅能增進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通過文化認知,進一步理解我們的歷史與當代中國的社會現狀。”林占熺表示。
自2002年創辦以來,“漢語橋”已吸引160多個國家的青少年參與,成為全球中文學習者的夢想舞臺。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鄭甦表示,當世界各地選手用流利中文講述中國故事和家鄉故事時,中華文化就與他們每個人的生活緊密相連。在選手團結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心靈之橋也隨之搭建。賽事年復一年,讓大家看到的不僅是選手的成長,更是當代中國開放包容的文化自信。
跨越山海
品千年文明脈動
“這是我看過最精彩的演出,它讓我讀懂了平潭的歷史。”近日,格魯吉亞選手瑪麗在觀看《平潭映象》后激動地說。該劇融合閩臺民俗、神話故事與海洋文化,令她觸摸到平潭這座島嶼悠久的歷史脈絡。
見人、見事、見歷史、見文化、見友誼、見未來——今年,“漢語橋”以“六維體驗”為經緯,于山海實景中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廣闊舞臺。二十多個晝夜、七座城市、幾十個體驗點,串聯成一條橫貫古今的“中國長廊”。
選手們走訪北京故宮、福州三坊七巷、平潭仙人井等地標,在街巷與山海間感受城市脈搏;親手體驗捶打肉燕、窨制茉莉花茶、制作貝雕等傳統技藝,感悟匠人精神;沉浸于木偶戲、高甲戲、皮影戲的演繹,讀懂中國戲曲的千年氣韻。他們還走進武夷山袁隆平雜交水稻專家工作站、九牧智能工廠、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從田野到工廠、從傳統到未來,全方位感知中國深厚的歷史與澎湃的創新活力。
每一次體驗,都是一粒文化的種子,輕輕落入心田。
“學打肉燕是一次很棒的體驗,老師特別熱情,一下子就把我感染了。”德國選手柯夏安被這份質樸的熱情打動;“從小我就癡迷歷史人物,學了中文之后,才真正讀懂鄭和下西洋對中國和世界的意義。”墨西哥選手艾樂恩用皮影戲娓娓道出鄭和的故事;“第一次在中國玩風翼板,原來平潭不光海鮮好吃,海也這么好玩!”韓國選手鄭茶云迎風歡呼。
廈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副教授洪鑌表示,沒到中國前,外國人學習中文,更多是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來到中國后,通過中文這個媒介,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故事,講述自己和中國的故事。
“小切口”叩響心扉,“大視野”放眼世界。“漢語橋”以沉浸式體驗與人文互動,為各國青年打開了一扇感知中國、共創未來的窗口,促進了跨文化對話與情感共鳴。
心橋相連
繪交流互鑒新篇
總決賽當晚,第十九屆“漢語橋”優秀網絡人氣獎得主、俄羅斯選手梅麗莎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表演——她將京劇《穆桂英掛帥》與民歌《茉莉花》創新融合,以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驚艷全場。
作為“漢語橋”的老朋友,梅麗莎在俄羅斯讀大一時因觀看賽事視頻萌生參賽想法,在孔子學院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備賽,不僅中文水平大幅提升,綜合能力也得到鍛煉。如今,她是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博士生。“如今我既教俄羅斯人中文,也協助他人備戰‘漢語橋’,還結識了許多中國朋友。”梅麗莎說,她常常向中國人介紹俄羅斯,向俄羅斯人介紹中國,力爭成為中俄文化交流的紐帶。
同樣與“漢語橋”結緣的還有來自俄羅斯的羅維衛,他是2014年“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總冠軍,曾擔任《漢教英雄會》主持人,也是多屆“漢語橋”賽事的評委和出題官。他說,學習中文不僅是對古老深厚文明的探索,也是開拓人生的新機遇。
每一位選手,都是一座橋。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品牌,24年來,“漢語橋”已吸引全球180萬名中文愛好者參與。當世界青年用中文講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故事時,“漢語橋”早已超越了一場比賽的范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最生動的詮釋。
今年,又有來自133個國家和地區的155名選手齊聚“漢語橋”,這些青年學子與世界各地的同齡人建立情誼、互通有無,共同解鎖中國之旅的別樣體驗,暢談彼此的夢想與未來。盡管“漢語橋”的賽程暫告一段落,但他們與中文的故事仍在繼續。
“我希望未來能繼續用中文交流。”泰國選手謝丹鳳表示,“文化的交融讓我感到快樂,這是我最大的收獲。我希望成為一名翻譯,用中文搭橋,讓中泰人民更加理解彼此。”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鐘英華指出,“漢語橋”是語言互通、理解互信、文明互鑒之橋,二十多年來持續推動中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在中國從事理想的工作”“體驗更多中國文化和藝術”“希望能用中文傳遞愛與美”……總決賽之夜,大屏幕上滾動著選手們寫下的心愿。盡管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擁有不同膚色,卻都用共同熱愛的中文,真誠講述著自己與中國的故事,也播種下通向未來的夢想。
海風依舊,燈光再起。活動尾聲,“漢語橋”專屬“夢想號”飛艇緩緩掠過舞臺上空,映照出五大洲青年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他們彼此擁抱、相約未來,立志共同奔赴更加遼闊的明天。
最熱評論